豆瓣8.6,诺兰弟弟的美剧新坑,怎么填( 三 )


主角麦克斯的心路历程也一直变化着 。 他曾是旧秩序中恪尽职守的执法者 , 家破人亡后成为自私的流浪汉 , 幸得良心未泯 , 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 导演乔治·米勒似乎在对《莱博维茨的赞歌》做出自己的回应:就像人有求生的本能一样 , 文明精神也会在毁灭中幸存 , 慢慢发芽 。
《辐射》每一代都有忠诚的狗子同伴和进行邪恶实验的避难所 , 这些设定深受《孩子与狗》启发 。 (图/《孩子与狗》)
独行侠与狗相伴勇闯废土的套路 , 还应该追溯到1976年的末日科幻电影《孩子与狗》(A Boy and His Dog) 。
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作为《莱博维茨的赞歌》前传来看:大战结束五天后 , 世界上没有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 , 地表有弱肉强食的幸存者 , 地下有邪恶的避难所居民 。 如果说《莱博维茨的赞歌》《疯狂麦克斯》表达的是“即便末日也不能吃人” , 《孩子与狗》就是一种更加灰暗的假想 。
《辐射》系列的核心设定之一 , 便是来自《孩子与狗》的“避难所阴谋论” 。 避难所表面上保护幸存者 , 背地里是疯狂的实验场 , 科技公司扭曲了社会秩序 。 所以我们会在《辐射》电视剧中看到主角演过这么一部电影:
《辐射》电视剧中出现的“《男人与狗》电影海报”(图/《辐射》第一季)
这张海报还是个双重致敬 。 《辐射》电视剧项目代号“Hondo” , 来自电影《独行侠荡寇志》 , 其海报刚好是一人一狗 , 这也体现出西部片对《辐射》的影响不亚于科幻片 。 电视剧的主角库珀·霍华德 , 战前是退役军人兼西部片演员 , 很容易让人想到西部片巨星约翰·韦恩 。
约翰·韦恩在20世纪的好莱坞红极一时 , 他总以硬汉形象出现在西部片和战争片中 , 被视为军人的形象代言人 。 到了20世纪60年代 , 美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转为反思 , 人们对约翰·韦恩的观感也发生了变化 。
约翰·韦恩是西部片和战争片常客 , 20世纪好莱坞的硬汉代表 。 (图/《大追踪》)
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中 , 陆战队员朝着摄像机大喊“是你吗约翰·韦恩” , 让昔日父辈的旗帜成了被戏谑的对象 。 库珀·霍华德遭受核辐射 , 从万人迷变成丑陋的“尸鬼” , 命运也像极了约翰·韦恩 。
《辐射》身上也始终保持着这种浓浓的西部味:牛仔们作为搅局者出现在小镇上 , 直面文明和野蛮的矛盾 , 追寻某种自我意义 。 历代《辐射》的故事都有着类似的“离去-归宿”结构 , 野蛮的废土和狂野西部是同一回事 , 文明重建恰如开拓西部 。
野蛮的废土和狂野西部往往是一回事 。 (图/《西部往事》)
《辐射》电视剧导演乔纳森·诺兰提到 , 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西部往事》是本剧设计风格的参考之一 。 莱昂内感叹牛仔的好日子逝去了 , 铁轨铺到小镇上 , 英雄日薄西山 。 与此同时 , 文明发展也取代了打家劫舍 , 就像电影《原野奇侠》结尾“山谷不再有枪声” , 日子在变好 , 未来值得期待 。 这正贴合《辐射》IP后续的价值观 。
细雨即将来临
1960年代 , 名导库布里克在全球的核恐慌中 , 拍出了核战狂想曲《奇爱博士》 , 他在《2001太空漫游》《全金属外壳》中持续探讨文明与暴力相伴相生的命题 。
不是末日题材 , 却充满末日景观 。 (图/《全金属外壳》)
那时的人 , 精神状态总是纠结 。 一边畅想核动力火箭、核动力飞机、核动力汽车甚至核反应堆玩具 , 畅想掌握了恒星能量、飞出太阳系的未来世界;一边日常接受灾难教育 , 在能源危机、导弹危机、武装冲突的新闻播报中担惊受怕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好莱坞诞生了大量末日科幻电影 。 《绿色食品》(1973)《逃离地下天堂》(1976)《纽约大逃亡》(1981)《浩劫后》(1983)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凯文·科斯特纳的职业生涯离不开“西部片”“硬汉”标签 , 而且对末日科幻情有独钟 。 (图/《未来水世界》)
这股热潮在1995年达到巅峰 , 《未来水世界》以1.75亿美元的预算成为《泰坦尼克号》之前好莱坞最贵电影 。 影片票房惨淡 , 该片主演凯文·科斯特纳不信邪 , 自导自演将另一本后启示录小说《邮差》拍成了电影 , 更是亏到差点息影 。
后来 , 末日电影的反思性被大场面取代 , 极端气候、地外文明和僵尸病毒成了荧幕常客 。
最近二十年流行的末日幻想都是外星人入侵、神秘病毒和气候变暖 , 僵尸是最常见的反派 。 (图/《最后的生还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