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 。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 。。
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之不会立刻出现 。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 , 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 。
《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前部分写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 , 暗示它并不贵重,丢项链向珠宝店老板打听时,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 。至结尾处写道“项链是赝品” 。显然,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给了必要的暗示 。而这些暗示 , 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 。这正是伏笔的作用 。
二、主要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为了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事件或者是环境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 , 情节合理”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
设置悬念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心理 , 以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
2、从形态上看:
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 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与铺垫类似,为了达到悬念的目的,作者在设置悬念的时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显著的位置 , 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显性”的,唯恐读者不见的 。
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 , 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 。
3、从笔墨上看: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 , 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极特殊的情况是一两笔);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 , 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设悬念则没有特别统一的规定,其笔墨根据实际需要有多有少 。
判断是铺垫、伏笔还是设悬念,关键看它们的目的和作用 。如果某段文字是为了和后文构成衬托(有正衬也有反衬)以求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件,那就是铺垫 。
如果某段文字只为了提示下文,与下文的照应句共同组合,达到前后照应,情节合理的目的,那是伏笔 。如果某段文字 , 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 激起读者的紧张感或急切心理,那就是设置悬念 。赏析时,还是应因文而论 。
当然有时候一句话或一段话,几方面作用都起,那么就是兼有各种写法了 。
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 , 突出人物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 “我”悲凉的心情 。
推荐阅读
- 在幻想三国中如何招徒,幻想三国如何控赌详细举点例子
- 超级识字教材中华字经全文拼音
- 快速背课文的方法,夜晚怎么快速背课文
- 干点人事吧,周海媚病逝不久,就被当作独居者的反面教材
-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选择题答案
- 克隆的坏处的例子 克隆的坏处
- 谐音双关的例子 谐音双关
- 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例子 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
- 知足者常乐的例子
-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例子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例子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