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文章图片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文章图片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文章图片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文章图片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

文章图片


感谢慷慨解囊的朋友们的打赏 , 我的推荐 , 我的认知能得到您的肯定 , 一直是我坚持的动力 , 非常感谢!
毫无疑问 , 落雪要挨骂了!

从反感苏炳添代言辱华品牌耐克 , 到见不惯抄袭、不喜欢无脑翻拍 , 再到如今看不惯一部部有着神片基因的电影 , 却因为我们特有的审查制度 , 变成了一部中国特供的中国式烂片 , 躲在家里自嗨 。 落雪见不惯了 , 也不想以后见得惯了人......
有些烂片 , 烂得千奇百怪!但有些烂片 , 却因为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考 , 被迫从一部神片变成了泯然众人矣的普通电影 , 或变成了令人生厌的烂片 。
从《我不是药神》之后 , 中国有多久没有出过一部令人感到撕心裂肺 , 让人开始去思考世界、思考社会、思考我们潜藏的人性阴暗的电影了?
《活着》、《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九四二》等电影已经在这个时代成了贩卖苦难给外国人的代名词 , 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虽然有些历史并不美好 , 但那却是我们经历过的过去 , 或正在发生的“历史” 。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 ”而那些立足于实现 , 展现现实荒诞、人性阴暗的电影 , 才能更好的让我们反视现实 。 只有懂得阴暗 , 才能拥抱光明 。

最近刚好集中看了《心迷宫》、《最后的真相》、《拯救嫌疑人》、《第八个嫌疑人》、《二手杰作》等电影 , 同时又始终在回忆《误杀》、《一出好戏》等电影 , 让人始终忍不住感叹 , 本有神片基因的电影 , 为什么最后会沦为一部烂片呢?
而当我们还在票房新高、自我颁奖的自嗨之时 , 日本、韩国已经开始成为文化符号 , 甚至连印度都已经走向世界了 。 而留给我们的对手 , 已经不多了!
1、烂片背后的神作基因?
【中国式烂片,只配中国人看?】有些电影骨子里就透露着烂的痕迹 , 但有些烂片的骨子里 , 却流淌着神作的基因 。
豆瓣评分7.1的《一出好戏》、评分6.6的《二手杰作》、评分5.9的《拯救嫌疑人》、评分5.9的《最后的真相》、评分6.0的《第八个嫌疑人》 。 都带着对现实的思考 , 对人性的剖析去审视这个世界 , 去鞭笞这个社会 。
但基因背后的现实却是电影在最后阶段 , 急转直下 , 从一部隐喻无限的神作 , 变成了一部风马牛不相及的烂片 。

以翻拍电影《二手杰作》为例 , 电影以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 , 描述了一个被资本操控、被舆论左右的社会 , 社会里的人变得虚伪、无耻、疯狂、自私 。 观众能够透过电影看到普通人的无奈、资本的嗜血、教育的扭曲 。 而猥琐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学大咖 , 曾经对其爱答不理的女同学 , 更是对其充满了爱慕 , 让人看到了现实的讽刺(就问你像不像贾浅浅) 。
但是 , 本应是对社会、对教育强烈控诉的电影 , 却在最后的天台上画风直转 , 于和伟不去探究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 反而去解构自身 , 认为在他与另一个女孩身上发生的所有不幸 , 竟然只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作祟!
“虚荣 , 虚荣 , 虚荣 , 虚荣心在作祟 , 你太想出书了”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新的认知 , 孩子 ,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懂了吗?你要跟自己和解 , 要跟自己和解!”
醉心文学是一种错吗?想要出书就是虚荣吗?想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更多人是一种错吗?如果这都是错的话 , 那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一众文学大咖是不是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呢?


所以 , 那是虚荣心的问题吗?是和不和解的问题吗?编辑追求流量而不管文字是否有力量 , 是作者的错吗?同样的文字却因有没有流量 , 而有截然不同的境遇 , 这是虚不虚荣的问题吗?语文老师经常看自己的学生写作 , 最后却认为是学生自己的能力 , 这是和不和解的问题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