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电影拿到全国总票房的10%,欢喜传媒做对了什么?( 二 )


深刻把握时代情绪
电影《学爸》的成功则完全体现出了欢喜传媒模式的另一个特点 , 那就是深刻把握时代情绪 。 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其实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 6亿的票房完全称得上是一匹黑马 。 尽管这部影片有黄渤和一众实力派演员担纲 , 但从题材上来说是一个现实的育娃题材 , 真实有余而娱乐性不足 , 所以最终能够取得这个结果 , 还是让整个行业都有些意外的 。 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除了黄渤本身的票房号召力和能力之外 , 我想剧情对时代情绪的把握还是非常精准 , 很多人看了都感同身受 , 同时最终的结局也缓解了更多家长的焦虑 , 让不少鸡娃疯狂的家长有收获也有所思 。

这一点在《满江红》上也有体现 , 比如在满足当下大环境下观众爱国情怀彰显的同时 , 采用了大量喜剧顶流演员来保持影片的娱乐性来配合春节贺岁片的氛围 , 这一之前被质疑的选择 , 最后反而成了最大的亮点 。 欢喜传媒深刻的理解了当下国产电影火爆的基本元素 , 兼顾了故事剧情和用户情绪的满足 , 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样板化成功 。 找到影片火爆的真正内核 , 并且能够在不同题材上进行复制 。
这一点其实很有漫威世界成功的影子 , 比如《美国队长》是二战的战争片 , 《雷神》倾向于神话片 , 《钢铁侠》又是科幻片 , 但这些不同类型的影片中 , 共同的部分就是强大的IP和角色塑造 , 关联的剧情和轻幽默的台词 , 强大的视觉特效和宏大的宇宙观 。 国产电影在视觉特效方面确实比较落后 , 但在演员和剧情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和进步 。 所以深抓角色塑造和剧情特点就成了国产电影当下能够成功的关键 。 欢喜传媒在这一点上 , 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 。
接下来的几部作品 , 比如刘德华、章子怡、胡歌都是特色非常鲜明的演员 , 宁浩和陈可辛又是非常现实派的导演 , 一个擅长黑色幽默 , 一个则情感细腻 , 相信这些特质都会成为这些电影卖座的保障 。 而从导演、角色、选材这几个方面来看 , 欢喜传媒的方法论已经非常有体系 , 在不同的电影中都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和一致的特点 。 这个优势发挥下去 , 相信会帮助欢喜传媒在更多题材的电影上有所突破 。
除此之外 , 据悉欢喜传媒还有很多储备作品 , 等待定档上映 , 随着这些影片的逐一上映和效果呈现 , 欢喜传媒的电影方法论一定能被总结的更加清晰和深刻 , 也会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 。
国产电影最好的时代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 , 我已经能够深刻的感受到 , 现在是国产电影最好的时代 。 一方面是消费者日趋成熟 , 开始从关注特效和感官刺激开始回到关注电影本身 。 另一方面 , 则是院线体系逐渐复苏 , 电影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娱乐方式 。 天时地利人和都对行业有所助益 , 现在需要的就是电影人自身的努力和珍惜了 。
当然 , 大潮之下也必然有滥竽充数 , 这个十一档的作品其实就有些差强人意 , 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现象 , 我想这也是对时代机遇的不够珍惜 。 当然 , 也和这半年欢喜传媒稳定节奏 , 没有推出全新的作品有关 。 如果接下来几部作品依旧能够延续之前这些作品的火爆 , 我觉得欢喜模式就值得行业去参考和学习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欢喜传媒在发行方式上的创新 , 比如更多的线上发行渠道 , “欢喜首映厅”专区提供的线上独家、线上线下互补、多平台联合等多种发行模式 , 开辟的“大小屏同屏、与院线同屏”全新电影看法都很有些中国的奈飞和Disney+的味道 。 不过中国电影的流媒体发行大业目前还相当早期 , 欢喜传媒的抢先布局 , 也是未雨绸缪 , 率先站在了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端 。 随着这些网络渠道的完善 , 欢喜传媒在内容上的分发能力会变得更强 , 而“内容+渠道”的双布局也将成为欢喜传媒赢在下个时代的关键点 。

写到最后 , 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值得思考 , 为什么这么多一线导演愿意绑定欢喜传媒一起合作呢?欢喜模式下的公司和导演的关系又有什么创新呢?换句话说 , 欢喜传媒的成功是不是因为国产电影生产力提升下生产关系改变带来的呢?
和传统的电影合作相比 , 欢喜模式给予导演更多的资金和发行上的支持 , 高自由度的创作空间以及充分尊重其本身的创作意愿 , 同时给导演们提供了交流共创的平台 , 实现强强联合和“强带新”式的合作 , 这一点可能以压榨和干扰导演出名的好莱坞都很难做到 。 如果更深刻去洞察影片成功的内核所在 , 我想这种温和的创作环境和开放性的合作方式 , 是欢喜传媒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本质的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