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辱华言论、移居美国的“公知女神”柴静,如今下场咎由自取!( 二 )



柴静用她极具感染力的文字 , 打动了众多读者 , 她也在这本书发行后 , 成为大众偶像 。
在国人眼里 , 柴静对祖国的热爱是真实而热切的 。
当然 , 事情到了这里出现了反转 。

柴静向央视递出一纸辞呈 , 转头踏上了去往美利坚的路途 。
不为别的 , 是为了去往美国分娩 。
之所以会选择去美国生下女儿 , 只是因为想给女儿一个美国国籍 。

这个行为无疑与她爱国形象相去甚远 。
表面爱国 , 私下行为极具倾向性 , 这样的言行不一的柴静被置于了舆论风暴中 。
惨烈下场 , 从神坛跌落谷底于此同时 , 大家将视线又转向了柴静与丁院士的一段采访视频 。

至此 , 柴静伪善面具被扯下 。
早在2009年 , 欧洲诸多国家提出的遏制我国碳排放的议案 。 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现象 , 丁院士并不认同 。
2010年 , 柴静对话丁院士 , 就这个话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

丁院士认为 , 碳排放应以人均作为计量 , 才是相对公平的方式 , 而不应以国家作为计量单位 。
在丁院士的说法中 , 我们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规定我们的碳排放量 。
只是想借环保之名 , 限制我们的经济增长 。

而柴静在采访中 , 由一开始的平静客观也渐渐显得面目狰狞 。
整个争论中 , 柴静的立场似乎更要偏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立场 。

她坚持认为碳排放应该是以国家为单位 。
如果以人均来说 , 我国的基数太过于庞大 。
显然 , 柴静并没有接受丁院士的看法 。

虽然丁院士的一番话让她哑口无言 , 但看得出柴静依旧认为我国该遵循西方的提议 , 控制碳排放量 。
而且柴静在讨论中 , 她将自己的立场拔高至全人类的生存问题 , 一番言论充满了圣母的意味 。

丁院士就此事发出了经典问询:那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何同样的一个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
如果按照这套方案来执行 , 按中国当时的碳排放量只够排十年 。
十年后就需要向西方国家购买碳排放空间 , 且花费惊人 。

因此 , 柴静和丁院士的对话很难让人相信她的立场绝无问题 。
只是当年大家都非常相信她是个坚定的环保志愿者 。
具有赤子之心的记者 , 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因为考虑整个人类而考虑 。

之后在柴静赴美生子的新闻报道出来后 。
众人再次回味此视频才恍然大悟 , 原来柴静的立场早有问题 。
从初出茅庐到“公知女神”柴静从一名爱国记者到如今的“卖国贼”似乎一切早有预兆 。

她当年考上长沙铁道学院 , 并在大学学习了会计专业 , 和新闻学似乎根本沾不上边 。
上大学后的柴静却喜欢上了新闻学 。
因此毕业后她放弃了铁路工作 , 而是想在传媒界展示自我 。

爱好挑战柴静以一封自荐信敲开了新闻工作的大门 。
一档《夜色温柔》的节目将她温暖而知性的声音带给千万听众 。
她也在媒体工作中慢慢探索 。

1998年 , 柴静主持《新青年》 , 她的形象出现于千家万户的荧幕中 。
当然注意到她美好形象与独具一格主持风格不仅是观众 , 还有《东方时空》的制作人陈虻 。
此时的《东方时空》正有吸收新鲜血液的想法 。

陈虻看到了柴静 , 他问柴静做新闻最关心的是什么?
柴静的回答令陈虻十分满意 , 她说她更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 。
于是 , 柴静来到了《东方时空》的舞台上 , 开启了她为期13年的央视工作历程 。

一路上从《东方时空》到《新闻调查》 。
柴静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 , 比起新闻本身 , 她更加在意是新闻中的人 。
于是 , 柴静勇敢而坚毅的形象深入民众的心中 。

她被选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
柴静成为了央视众多记者中的佼佼者 。
在这中间 , 柴静的感情生活也被人一扒再扒 。

她插足一名体育赛事的解说员 , 苏群 。
在柴静与苏群在一起时 , 苏群不仅是已婚 , 他的妻子还正怀有身孕 。
在与苏群未分手时 , 柴静又劈腿了一名和她有着共同摄影爱好的男子 , 赵嘉 。

柴静后来因赵嘉出轨而分手 , 不过在2013年两个人不仅和好还迅速领了结婚证 , 其中内情我们也不得而知 。
从柴静的工作和感情生涯来看 , 她是一名极富有冒险精神的女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