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一代的就业季( 二 )


“文转码”成了现实的选择 。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 , 毕业生对于“文转码”有较强意愿 。 在选择继续深造的非数字专业毕业生中 , 14.9%的学生选择转向数字类专业 , 67%的受访者表示感兴趣但缺乏基础 , 仅有18.1%的人对数字类专业不感兴趣 。 在过去几年 , 继续深造一直是很多本科生延缓就业或是转专业的一条缓冲通道 , 但随着考研人数逐年增加 , “学历贬值”的现实也客观存在 。 为了追逐更高的学历 , 近年来出现了“逆向考研”——“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现象 。 不过 , “逆向考研”的回报率并不高 , 在智联招聘的调研中可以看到 , 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毕业生较双一流的本科毕业生 , 在找工作时并无明显优势 , 甚至成功率更低 。 从招聘方来讲 , 他们对学历的要求往往取决于岗位本身对能力的要求 , 很多时候并不是学历越高就越有竞争力 。 一家生鲜零售公司负责校招的HR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公司一些原本只需要普通一本或二本学生的岗位 , 今年收到了不少“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简历 。 一方面她会替今年的毕业生感到可惜 , 但另一方面 , 公司对于名校毕业生的留存率亦有疑虑 。 “即便是985、211 , 我也不可能去打破我的薪资平衡 , 并且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 , 确实留下来的人太少了 , 所以我们不敢 , 也觉得没必要 。 ”考研的附加价值降低 , 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 , 盲目通过提升学历去换取体面工作的想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复杂环境 。 2023年 ,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缓慢增长 , 达到474万人 , 同比增长仅3.72% , 是2017年考研人数爆发增长至今增长率首次跌破10% , 尤其和2022年21%的增幅相比 , 更是断崖式下滑 。 不过 , 很难说这是不是意味着“考研热”的降温 , 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02与其“卷” , 不如“稳”就业难给年轻人带来的最直接影响 , 就是让他们在找工作时趋于保守 , 把相对稳定、不确定系数最小的选项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 根据猎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 , 在应届生最想去的企业类型中 , 央/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比最高 , 分别为45.15%和26.97% 。

“求稳”成了毕业生求职时的普遍心态 。 上述生鲜零售公司的HR观察到 , 在面试时 , 很多应届毕业生会在面试时主动询问公司前景、发展势头等信息 , 会更关心公司能不能长久发展 。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还发现 , 比起过去几年大家都挤破头想去互联网行业 , 这届大学生似乎更务实 , 他们倾向于实体行业 , 比如零售或制造业 。 凌立成就是放弃了互联网公司offer的毕业生之一 。 她的秋招成绩单十分亮眼:5个互联网公司offer、1家外企快消offer、1个国企offer , 五六个学校offer , 还有上海某重点高校的教师事业编资格 。 大学期间广泛的实习经历对于她作出最终的选择影响很大: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那段时间 , 凌立成明显感受到工作和生活失去了界线 , “睁开眼就是工作 , 就算只做一两年都不一定受得了 。 ”在外企实习过之后她又觉得外企虽然节奏尚可 , 但并没有带给她太多成就感 , “有些dirty work的比例会占到30%到40% , 外企的活儿是少不了这些的 。 ”凌立成最终选择了教师事业编 , 成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英语老师 。 对很多学生来说 , 与其“卷” , 不如“稳” 。 但过去几年的不确定性 , 也让“稳定”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 。 哪怕选择了一个稳定的岗位 , 也不能完全缓解大学生的焦虑 。 在和几位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中 , 我们发现“焦虑”是普遍存在的情绪 , 会伴随着整个求职过程 , 即便入职 , 他们依然会为自己的职业未来感到担忧 。 “万一哪天编制没了呢?我现在追求的所谓稳定、安全感 , 可能都没办法被很好地保障 。 ”李倩说 。 在豆瓣应届生相关的小组中 , “应届毕业生反焦虑小组”热度位列第一 , 截至发稿 , 其成员人数超过5.5万人 。 焦虑有时会上升到对工作意义的怀疑 。 求职屡屡受挫 , 有些甚至在简历关就被刷掉 , 李倩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 “起初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 到后来开始怀疑所有的工作 。 ”李倩现在觉得 , 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 她不再把工作当成人生价值的体现 , 更多是谋生的手段 , 而自己追求的东西 , 可能要在工作之外去找 。 中智关爱通个案经理汤安琪在谈到今年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时 , 就提到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周围影响从而失去客观判断 , 加上频繁收到企业拒信 , 心态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 在这种背景下 , “降维”成了一种逃避“内卷”的方式 。 除了学历上的降维 , 很多人选择离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 , 将新一线或二线城市作为第一份工作的起点 。 智联的报告显示 , 投递新一线城市的应届生占比最多 , 超5成应届生认为新一线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城市 。 应届生最优先考虑的前四个要素依次是“工作机会”“房价及生活成本”“教育、医疗等资源”“落户政策及对外地人的友好程度” , 在这些维度上 , 新一线城市的优势明显 。 如果对比去年疫情防控最严格的时候 , 根据管理咨询机构中智咨询发布的《2023年应届生招聘和薪酬管理调研报告》 , 企业的招聘进程实际是有所恢复的 , 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也有一定的提升 , 从求职方实际的体验来讲 , 学生们普遍认为拿到offer或许不那么难 , 但“拿到理想的offer”变得更难了:想去的岗位不招人 , 招聘的岗位薪资达不到预期 , 这些都是今年校招季的现实 。 但真的要说清楚“理想的offer”长什么样?每个大学生心里也未必就有明确的定义 。 走向社会的这一步 , 李倩的迷茫颇具代表性 。 她最终选择了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 , 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 。 李倩承认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 只是觉得它“性价比不错” , “哪怕我已经准备签约了 , 这个问题还是困扰我 , 至今都不知道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才满意 。 ”既舍不得主流的轨道与评价 , 又想要追求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 学会选择 , 或许是年轻人进入职场的第一课 , 尤其在现今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