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跨境电商走向品牌全球化,留学生是人才困境的一味解药吗?( 二 )


留学生的优势外籍员工离海外消费者更近 , 有时离中国企业不够近 。 而当中国的年轻求职候选人们试图进入跨境电商行业时 , 留学生占据上风 。 究其原因 , 留学生外语水平高是显而易见的因素 , 但不是唯一的 。 在外语专业人才和留学生之间 , 后者依然具有相对优势 。
“如果做海外市场 , 在能力、理解力相同的前提下 , 有在该国家留学背景的留学生 , 他们肯定比一直待在国内的好……大多数岗位都是留学生优先 。 ”一位跨境电商企业的HR向品玩Global解释了这条招聘潜规则 , 不会写在招聘要求里 , 但HR们都懂 。
为解答我的疑惑 , 某跨境电商从业者举了个例子 , “英国的冬天那么冷 , 没在当地冬天生活过一段时间的 , 可能想做秋裤这个品 , 但是本地人穿秋裤的其实不算多 。 如果你在那边留学过 , 选品时可能就不会做给英国人穿的秋裤 。 ”
另一位HR表示 , 以前做外贸 , 线下跑展会很重要 。 现在做跨境电商 , 不得不经常和客户在线上打交道 , 留学生和外国人交流起来流畅、互动性好 。
两个能力相同的候选人 , 有留学经历的更匹配 , 原因很复杂 。 但从理论上来说 , 留学生所处的位置大概率是离海外消费者更近的 , 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培训人才、培养人才的成本 。
外语学得再好、从书本上学到再多知识 , 某些情境下不如亲身到海外生活一段时间 。 从未到海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毕业大学生 , 读过“万卷书” , 和留学生相比差了“万里路” 。 因此 , 这样的招聘标准与知识弱相关 , 而是与感知强相关 。
社交媒体运营是海外推广中的核心岗位之一 , ChatGPT等AI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力 , 其产出文本的精细程度不及人工 , 创意也较为老套 。 而留学生的优势是熟悉海外社交媒体 , 在海外把Instagram、TikTok、Twitter都玩得很“6” , 更容易把握促销节点;加上玩这些社交媒体足够多 , 撰写的文案也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 。
比起依靠大数据和趋势 , 留学生有更直观的判断 , 由于对海外更熟悉 , 更容易在数据分析时发现“盲点” 。 设计也是相似的道理 , 在独立站卖爆的欧美女装、在TikTok Shop直播间卖爆的水晶制品其实并不符合国人审美 。 往更基础的层面说 , 若是对当地市场不够了解 , 连产品尺寸都做不准 , 而如果在当地生活过 , 这样的问题很可能不会出现 。
在海外求学之余 ,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丰富了留学生的人生体验 , 也为他们在某些领域的求职带来优势 。 对于做跨境电商的优势 , 一部分留学生有自知之明 , 甚至因此主动创业 。
中国品牌 , 全球视角跨境电商出海 , 不论是否承认自己是中国公司 , 与全球竞争对手竞争时 , 雇佣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员工都有助于企业把本地化做得更好 , 同时与公司调性保持一致 。
【星象|跨境电商走向品牌全球化,留学生是人才困境的一味解药吗?】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创业者 , 留学生可能是最适合创立中国全球化品牌的人群之一 。 比如 , 母婴服饰品牌PatPat、时尚腕表配饰品牌Happie Watch、E-Bike品牌Urtopia等以DTC模式为主的跨境电商品牌 , 其创始人都有海外教育背景 。
留学生创业者往往有更高远的职业目标 , 体现为“开局即品牌” 。 起步便自建供应链、盖工厂过于沉重 , 利用供应链做品牌是更轻量的模式 。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 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后 , 做品牌才是更可持续的模式 。 即便投入成本很高 , 积累品牌复利是一个滚雪球的缓慢周期 。
直观的理由是能力与思维足够匹配 , 传统外贸加工厂和贸易商转型做品牌时需要补充有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认知 , 而这样的感知已存在于留学生创业者的脑内 。
事实上 , 很多创业者在对海外市场的感知中发现商机 , 继而开启创业生涯 。 在美国学习、工作的PatPat联合创始人 , 正是在妻子怀孕后发现北美的婴儿服饰不仅不时尚 , 实用性也有所欠缺 , 才有了创立母婴时尚品牌的想法 。
抛开大生意不谈 , 做独立站卖饰品、服饰、手机壳等小生意也是海归留学生的热门创业方向 。 这并非灵活就业的妥协 , 而是全职打工不如多一份事业的骄傲 。
在小红书平台 , 一名00后留学生分享了毕业后卖饰品的成绩——月入数万元人民币 。 这位年轻的留学生与国内的朋友合作 , 各自分工 , 共同将饰品独立站运营起来 。 据称 , 由于发布的社交媒体内容足够吸引人 , 其销售站点引流成本很低 。 已经回国的她将在全职工作之余继续这份事业 , 这份兼职实在是太香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