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

文章图片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青箬旧封题谷雨 , 紫砂新罐买宜兴 。
——明·徐渭

源流甚早的陶瓷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从平平无奇的泥土 , 到或醇古或明洁的器皿 , 它是华夏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 更有诗与玉的至美精魂 。
从陶到瓷 , 原料、技术、审美等等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革新 , 但珍视历史、崇敬先人的中国人 , 在工艺美术领域亦常秉持着怀古追古之心 。
清雍正 宜兴窑紫砂端把茶壶 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器的风行 , 正与此有关 。 众所周知 , 紫砂壶流行是明正德以后的事 , 但它的来历却被民间认为和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有关 。
相传范蠡辞官后带着西施在宜兴丁山隐居 , 依托于此地得天独厚的泥料 , 范蠡不断摸索改进烧陶工艺 , “陶朱公”一名正源于此 。 当然 , 传说到底有几分可信 , 我们不得而知 。

起源之争
要知道紫砂器真正起源于何时 , 还得看现代学者的考证 。 而关于这一问题 , 学界也存在着两种看法 。
【|壶中日月长 | 初识紫砂壶】一种看法认为紫砂器始于宋代 , 这一说法的支撑是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发掘所得的紫砂残器 , 过往一直被认为是宋元时期遗存 。
北宋文人在撰写诗文时提到过一些烹茶使用的器皿 , 用到了“紫泥”、“紫瓯”这类的词语 , 也被认为是紫砂器始于宋代的例证 。

针对这两点 , 持“明代起源说”的专家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 一则 , 羊角山窑址的发掘和记录者并非专业考古人员 , 在确定年代和整理遗物时存在明显错漏 。
二则 , 无任何宋代实物遗存证明“紫泥”“紫瓯”是紫砂器 , 反而出土了大量的建盏黑釉茶碗 , 这类词语很可能指的是建盏 。
宋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
而紫砂诞生于明代是有着大量文字与实物史料可证明的 , 《阳羡茗壶赋》中曾提到一位制壶名家“供春” , 他被奉为紫砂壶鼻祖 。 时人对“供春壶”的评价也颇高——“栗色暗暗 , 如古今铁 , 敦庞周正” 。
供春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宜兴福地
要了解紫砂壶 , 绝对绕不开【宜兴】这块福地 。 它位于太湖西岸的丘陵地区 , 山明水秀 , 气候宜人 , 更有着分布广泛、质地优良、易于开采的陶土 , 为紫砂壶的生产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原料 , 故而有“陶都”之名 。
在实用性上 , 紫砂泥得天独厚 。 用紫砂壶泡茶 , 能使茶香浓郁醇厚;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与杀菌作用 , 使茶水久置不败;在使用紫砂壶时 , 也不会因茶汤炙热烫手 。
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到过用紫砂壶泡茶的优点:“茶壶以砂者为上 , 盖既不夺香 , 又无熟汤气 。 ”
在审美性上 , 紫砂壶更是别具一格 。
紫砂壶对泥料的运用是十分克制的 , 这种克制源于对原料的自信 。 紫砂器不需挂釉 , 烧成后仍然葆有泥料本色 , 温润古朴 , 毫无喧嚣媚俗之感 。 体表光泽还是亚光 , 正适于形成醇厚典雅的艺术风格 。
明万历 宜兴时大彬制紫砂壶 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壶可使用的泥料种类繁多 , 业内常以其颜色、质地、出产地区分命名 , 主要包括紫砂泥、朱泥、段泥、黑泥等 , 因以其制作的紫砂壶价格不斐 , 能帮助从业人员致富 , 泥料也被称作“富贵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