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溶洞是怎么形成的通俗易懂( 二 )


洞穴的发育和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首先是大气降水沿岩石孔隙、裂隙、层面等渗入岩体 , 并对岩体进行溶蚀、扩大形成地下空洞;
2、随着空洞的逐渐扩大 , 水流汇集到洞中形成地下溪流或地下河;
3、地下河形成后 , 在重力崩塌作用、地下河的溶蚀作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的共同作用下 , 使洞腔进一步地扩大;
4、随着地壳的抬升 , 潜水面下降 。地下河及岩体中的其他水流向下渗漏 , 从而形成新的下层洞道 , 上、下两层洞之间通常发育垂直洞穴将它们连接 , 从而形成完整的洞穴系统 。
水中碳酸与碳酸钙的化学作用是一个可逆的反应 。洞穴形成后 , 岩石中的水流在渗入洞中后 , 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改变 , 水中的钙离子浓度过大而产生逆向反应 , 即水中的钙离子和重碳酸根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钙 。
这些碳酸钙在洞顶、洞壁和洞底等部位沉积下来 , 便形成了各种形态的钟乳石 。由于形成钟乳石的水动力不同及其沉积部位的不同 ,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型 , 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鹅管、石旗、石盾、石帘、卷曲石、边石、云盆、钙板、穴珠、晶花等 , 以及它们的组合形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洞

Q4: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
1、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钙 , 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固体 。它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成碳酸氢钙 , 碳酸氢钙是一种无机酸式盐易溶于水 。在自然界中 , 溶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 , 对石灰岩层长期的侵蚀逐渐形成了溶洞 。
2、溶洞的形成不仅有溶蚀作用 , 还有沉积作用 。在石灰岩地区 , 从地上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钙 , 但当其到达溶洞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 , 会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于是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降低 , 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 。
【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溶洞是怎么形成的通俗易懂】溶洞的主要分类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 , 形成溶沟(或溶槽) ,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 , 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 , 形成溶洞 。
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 , 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 , 称坍陷漏斗 ,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 , 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
地面上升 , 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 ,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 , 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 , 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 , 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 , 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

Q5:溶洞形成原因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 , 又称喀斯特地貌
溶洞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 , 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 , 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 , 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 , 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 。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 , 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 , 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 。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 , 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


扩展资料:
地貌特征
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 , 窄的地方像长廊 , 高的地方有30m高 , 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 , 垂向上可分出三层 。雨季 , 整个洞内都有流水 , 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 , 形成瀑布;旱季 , 局部地区有水 , 成地下湖泊 , 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 , 不妨称之为无底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