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思想!为什么说王守仁的心学是明朝灭亡的思想因素之一


王守仁心学思想!为什么说王守仁的心学是明朝灭亡的思想因素之一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王守仁心学,以及王守仁心学思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什么?
  • 王守仁是怎样成为心学集大成者的?
  • 为什么说王守仁的心学是明朝灭亡的思想因素之一?
  • 王守仁的心学,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Q1: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1、心即理: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 。2、知行合一: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致良知:致良知就要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阳明心学包括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 。其主要内容如下:1、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 。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阳明心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因此“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需要做到格物致知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
Q2: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什么?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 。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 。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 。没有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有 。

Q3:王守仁是怎样成为心学集大成者的?
宋代之后,理学继续发展,至明代,心学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而集明代心学之大成者当属王守仁,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之学,将心学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使其更易于社会实践 。王守仁于1472年10月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王守仁母亲早亡,父亲又忙于科举考试,因此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 。读书时,抱着“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王守仁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 。在京读书时,有一次,他问老师:“人生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老师回答道:“莫过于科举中进士!”
王守仁不以为然,反驳说:“举进士不能算第一等事,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 。”言谈中可见其志向远大,此时,王守仁仅仅12岁 。
王守仁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 。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王守仁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
格物不得其门,王守仁遂转向“词章之学”,这一时期,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开始形成 。
21岁时,王守仁便中乡试,于是遍读了朱熹著作 。28岁又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
1506年,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瑾等人为权奸,被刘瑾廷杖,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
这期间,王守仁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突破了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贵州建立龙冈书院 。
刘瑾等权臣被杀后,王守仁被接连提升,先是擢右佥都御史,继任赣南巡抚,后拜江西巡抚,再迁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
王守仁从34岁开始,就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 。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 。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建立书院、兴办社学、建立学校,对明代中期讲学之风的兴起和书院的勃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明代中期,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王守仁在青年时代曾信奉朱熹的哲学 。但是,由于他遭受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对程朱理学的弊病便有了深刻的认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