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认为是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是谁

杂交水稻之父是谁(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认为是袁隆平)
2000年,70岁的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在(籼)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 。

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曾经以为我吃的大米是这位可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 。长大后,有了一些大米的知识,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东北人,袁隆平的小吃米和杂交水稻关系并不大 。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虽然名气很大,但在今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很小 。为什么?

无数星光汇聚的一点,杂交水稻背后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虽然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水稻相关育种技术领域长期落后于国外 。例如,我们所说的杂交水稻是由美国人亨利·比彻尔于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首先实现的,他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

甚至三系杂交法也是由日本人长门新一在1968年首先实现的,但它是针对粳稻的,而袁隆平是针对籼稻的 。他们都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从而实现了三系杂交水稻法的推广 。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外国人不认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了,因为在此之前,杂交水稻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人做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 。
所以历届诺奖都没有提到中国的杂交水稻 。虽然按照我们当初的说法,既然是能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贡献,诺贝尔奖肯定是十拿九稳了,但事实是,至少理论上它不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

除了国外,国内还有很多比袁隆平更早的研究者,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
例如,1973年,李碧湖与袁隆平等人一起,首次培育出具有强大优势的杂交水稻 。
研究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并获国家特别发明奖(1981年)的张显成、
培育光敏核不育水稻,发明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的史,
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育种家谢华安、
培育耐盐水稻的陈日升
…………
如果要一一列举,估计一条都不够,而这些被列举的人背后,是无数的支持和援助团队 。
在这里,很多人估计,水稻作为世界三大作物,种植面积极其广泛,因地制宜的水稻品种数不胜数 。杂交水稻只是其中一个分类,而与袁隆平直接相关的杂交水稻甚至比整体还要小 。

毕竟那是20年前,袁隆平作为标杆被推到全国人民面前的时候 。如果20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无数科研人员加入进来,我们还得靠这位90岁老人的历史功绩,岂不可悲?
个人认为,袁隆平作为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的代表,他们常年在田间地头与水稻育种打交道 。无数的星星汇聚在这一点上,自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

其实平心而论,以上列举的水稻专家都得到了相应的认可和荣誉,只是他们较少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 。
全国人民需要一个解决粮食问题的代表人物,而不是水稻种植专家花名册 。可以简化到一个人,这样也可以做更好的宣传,其他研究人员也可以专心研究 。也是两全其美 。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 。
很多时候,影响人类的大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 。一个人要想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背后往往有几代人的隐忍和努力,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的努力 。

杂交水稻高产固然重要,但好不好吃也很重要除了杂交水稻的品种之外,杂交水稻在水稻家族中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这与它自身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 。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人认为是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是谁】我们知道水稻生产出来的大米好吃不好吃,不仅和水稻品种有关,还和生长周期、日照、温度、土壤肥力、水质有关 。

这个道理就跟现在的猪肉一样 。快猪不到半年就能出栏,传统家猪一年左右才能出栏 。一块同样量的肉,一年或者半年才养肥,口感和味道自然是无法相比的 。
这也适用于大米 。以籼稻为例 。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周期短,耐旱但不耐寒 。所以籼稻大多种植在温暖湿润的江南,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
这就是为什么国土面积不大的泰国和越南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与籼稻不同的是,粳稻尽管耐旱,但生育期长,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北地区只能种一茬水稻,而在接近赤道的纬度地区却可以种好几茬 。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他们吃饱肚子后,自然会想到如何吃得更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