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黑釉高古瓷在宋代有多受欢迎,审美在宋代不输青花瓷,44图详鉴( 二 )





▲宋-金 北方窑场乌金釉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朴素无装饰的黑釉瓷器外 , 以建窑、吉州窑为代表的黑釉瓷荣登历史舞台 , 该时期的黑釉瓷窑口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 , 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



▲黑釉瓷产地集中遍于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区 , 约三分之一都烧黑釉瓷器


当中建窑建盏更是黑釉瓷巅峰发展的代表 , 因其胎漆黑如铁(建盏铁胎中Fe?O?含量范围约在7%~10% , 远高于同时期其他窑口瓷器 , 故有“铁胎”之称) 。





建盏底釉乌黑光亮 , 独特釉色远名于其他窑口 , 可谓“宋器尤物”;上至皇亲贵胄 , 下至文人布衣 , 都青睐之 。



▲南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 美国弗利尔艺廊藏


《大宋宣和遗事》载:“(宋徽宗)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 , 赐蔡京饮之” 。





从文献记载可推至少在徽宗时期(北宋1110-1126年) , 建窑兔毫盏已与北苑贡茶一同入贡宫廷 , 而建盏已出现在宫宴上 。



▲北苑龙凤团茶茶模与建窑兔毫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徽宗皇帝更是因研究斗茶成就《大观茶论》 , 对于斗茶与建盏的关系分说得十分到位 , 对于建盏更是给出极高的品评 。


“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 。


在宋代 , 兔毫盏更是被视为点茶神器 , 并永久入册宋代茶具专著《茶具图赞》 , 为更多人所认知 。




宋代名臣、文人墨客或名僧对于对于建盏的赞赏亦高 , 如蔡襄所著《茶录》言:“茶色白宜黑盏 , 建安所造者绀黑 , 纹如兔毫...熁之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 。 出他处者 , 或薄或色紫 , 皆不及也 。 ”







▲左:宋代建窑兔毫束口盏 日本林原美术馆藏;右:蔡襄《茶录》 , 茶盏篇(明喻政辑《茶书》21种 , 万历41年自序刊本)


  • 南宋·陆游(1125~1210年)《试茶》:“绿地毫瓯雪花乳 , 不妨也道入闽来 。 ”
  • 北宋·苏轼(1037~1101年)《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 , 来试点茶三昧手 。 忽惊午盏兔毫斑 , 打作春瓮鹅儿酒 。 ”
  • 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西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 ”



▲宋时民间百姓以斗茶为乐 , 图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宋代街头民间斗茶的景象


可以说 , 黑瓷-建盏成为人人颂之的茶器 , 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更是在已有烧制黑釉瓷的经验基础上兴起了“仿建盏”热潮 。




▲“露胎”是建盏的独特造型 , 肥厚的建盏釉水流动性极强 , 易粘底 , 故施半釉 , 即露胎 。


各大窑口模仿建盏特有“露胎”造型 , 施釉止于止釉线 。


▼如下可见磁州窑、怀仁窑茶盏器型 , 有着建盏器型之影 。




当中磁州窑、怀仁窑的油滴碗属于华北油滴 , 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不同 , 建盏的油滴是浮萍机理 , 而华北油滴属于气泡机理 , 有釉就会有气泡 。



▲南宋建窑油滴盏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因此 , 单从外观上看 , 可清晰看出华北油滴分布均匀 , 且布满整个釉面 , 而建窑油滴盏的油滴则是随机分布、疏密不同 。




▲金 黑釉油滴盏 , 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 , 侈口 , 弧壁 , 深腹 , 矮而小圈足 。 施黑褐色釉至近足处 , 釉面较亮 , 在釉层表面散布着银灰色 油滴


再如遇林亭窑、茶洋窑的茶盏 , 亦是仿建盏的“露胎”造型 。




▲南宋 遇林亭窑描金盏 大英博物馆藏 , 露出与建盏不一样的胎骨 , 釉色也不一样





该只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灰被天目 , 施釉方面明显延续建盏的露胎风格 , 不过茶洋窑的止釉线通常不齐 , 露出灰褐色胎 。





▼再如藏于日本冬季国立博物馆的南宋吉州窑鸾天目 , 也是半施釉 , 露出白灰胎骨 , 此外还可以看到釉色之下还有一层酱色涂层







总而言之 , 因茶而生、因斗茶闻名的黑瓷建盏 , 其器型、釉色迎合了斗茶实际需求、审美需求 , 而其他各窑口在茶器上的造诣 , 多少都以建盏为一定的参考蓝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