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满江红》,绝望的文盲?( 三 )


影视作品本就是放大在荧幕上传播、讨论的 , 不讲逻辑、没有态度容易贻笑大方 。
纵观影视剧史 , 那些被留名传唱的好片 , 无一没有做到细节考究、宣发得当 。
87版《红楼梦》之所以每每提起就被奉为经典 , 就是做到了高度还原、细节必究 。


图源:《红楼梦》


在12集里薛蟠请客 , 镜头里餐桌上呈现的暹猪、鲜藕、鲟鱼 , 每一道菜都按原著还原 。
在“中顺王府来人找贾政 , 问贾宝玉琪官下落”的片段中 , 原文写“大紫檀雕螭案上 , 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 , 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 一边是金蜼彝 , 一边是玻璃盒 。 ”


图源:《红楼梦》


画面中道具摆放 , 景致错落 , 无一与原著有二 。
更别说 , 整部剧用了2500多套服装 , 只为力求忠于原著 。
单单是金陵十二钗的妆造、服饰 , 就无一雷同 。 每一袭都尽显女子性格 , 更是以极繁衬出了这曲没落贵族的悲歌 。




戏中究细节 , 戏外磨口碑 。
为了拍好这部剧 , 央视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行了红学探讨 , 前面忠于原作 , 后面则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 , 重构故事 , 留下更耐人寻味的篇章 。
有道是“近红楼 , 远红学” , 倘若影视剧都没有如此匠人精神 , 那么这些有关中华传统中的美与文学 , 又该由谁来传播呢?
好的作品是如此 , 它们敢于在细节上见真章 。
我们之所以如此苛责《满江红》 , 是它以历史做基底 , 极尽渲染了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
那么 , 理应做到基本的宣发正确 。
明明多一次审校、多一点细节纠察 , 就会少很多的误导 ,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 更需要正视 。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 它存在于每一处细微点滴 。



消磨的「传统」


泱泱华夏 , 承千年古韵 。
中华传统文化有太多的美值得流传、歌颂 , 我们想看到的绝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浅薄 。
中国有礼仪之大 , 故称夏 , 有服章之美 , 谓之华 。
仅是衣裳一隅 , 就足有说道 , 一襟一袂都承载了时代演变最鲜亮的底色 。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 ”
秦汉时期 , 女子们上衣下裳 , 以曲裾裙为代表的深衣 , 质朴又端庄 。




“风吹仙袂飘飘举 , 犹似霓裳羽衣舞 。 ”
盛唐时期 , 随着文化的交融盛放 , 前卫的抹胸儒裙搭配半透的披帛成为流行 。
春光娇颜色 , 美人肤如脂 。 雍容华贵 , 在衣衫中尽显 。
在那些有关美、有关大胆的描述中 , 盛唐总能占据一席 。




“揉蓝衫子杏黄裙 , 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 ”
宋元时期 , 程朱理学的发展让人们的穿衣风格变得保守 。
襦裙内束围裙 , 外加对襟长衫 , 浓艳娇媚开始变得素雅清浅 。
自古以来 , 人的衣冠人的礼 。
上衣下裳 , 意喻天地阴阳;圆袖交领 , 又意天圆地方;中缝垂带 , 则指人道正直 。
在那些一步一摇曳的旖旎时光里 , 炎黄子孙又岂曰无衣?
只是有些东西 , 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简化了 , 但这绝不代表着 , 它们的消亡 。
在《与世界说》中 , 华服文化传播者在用自己的力量向我们展示华服之美 。




华服文化传播者@千里尘 , 用时8年 , 走遍我国的山川大河 , 将那些磅礴的、秀美的风景绣于华服之上 。
《敦煌》取景于白雪覆盖的鸣沙山 , 那里有着敦煌深处的鸣唱 。
阳光穿越云层 , 打在党河之上 , 有着佛光初显般庄肃;




《火焰山》借用神话故事里的传说 , 讲述着西域佛国古老的繁盛 。
下裙由橙渐变至深青 , 绣有莲台、寺院与云雾 , 还原千年前令人神往的秘事;




《玉门风》采自玉门关外 , 在戈壁残垣之上 , 是对疆土的守望 。
上衫似黄沙 , 下裙为夜空 , 披帛则是白天的苍穹 , 华服着身凝望东方神采 。




千里尘说 , “出生于90年的我 , 从小就是是看着日本的动漫、美国的电影 , 听着欧美和日韩的流行音乐长大的 。
在一次次文化冲击的同时 , 时常在想 , 我们的文化又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