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文章图片

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文章图片

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文章图片

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文章图片

马特·达蒙|《心灵捕手》:灿烂若光,温润如玉,看马特·达蒙的学院派审美

文章图片



20世纪90年代 , 因为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理念的盛行 , 美国电影迎来了一个经典辈出的时代 , 各具特色的电影人贡献了其颇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 。 而这其中 , 绝对不可错过的一部作品就是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的《心灵捕手》 。
《心灵捕手》的故事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叛逆少年成长记 。 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威尔 , 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 但却是个喝酒打架、不求上进的问题少年 。 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 , 威尔最终敢于面对儿时的痛苦经历 , 把心灵打开 , 消除人际隔阂 , 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
《心灵捕手》有着令人羡慕的累累勋章:曾经拿下过第7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剧本创作 , 第55届金球奖最佳编剧、剧情类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 电影因为主要讲述了一个心灵治疗的故事 , 因而被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电影 。 但是 , 如此多的厚重奖项在时刻提醒着我们 , 《心灵捕手》虽然是一部心理治愈系电影 , 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于此 。
深度挖掘这部电影 , 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作为编剧和主演的马特·达蒙的孩子 。 无论是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精妙卓绝的台词对白 , 还是整个影片的富有质感的色调和严谨工整的结构 , 都散发着特属于马特·达蒙的简朴、优雅、严谨的学院派气息 。 今天 , 我将从创作背景、叙事节奏、人物逻辑等几个方面 , 来深度解读这样一部有着独特的学院派审美的作品 。

油画般的电影画面
01 创作背景:来自象牙塔里的阳光气息《心灵捕手》是电影在内地的影片名 , 而在香港则被翻译成《骄阳似我》 。 《心灵捕手》这个名称的确更贴近电影内容 , 但我个人觉得《骄阳似我》更符合马特·达蒙的创作意图 , 两者之间有着精神意象上的一脉相承 , 灿烂美好 , 意气青春 。
马特·达蒙曾经就读于哈佛 , 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长大 , 他曾经在MIT的毕业典礼上深情地表示:自己是在MIT光环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
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马特·达蒙有着天然的书卷气和浓郁的自我意识 , 他的审美是简洁而博大的 , 他对学院里独有的学术氛围和青春气息有着非常敏感的理解 。 马特·达蒙常常回忆自己小时候在MIT的走廊上 , 看到两边墙壁上布满了黑板 , 而这里的学子们随时都能停下来进行演算和记录 。

威尔解答走廊黑板上的数学题
马特·达蒙不可避免地将他的这种记忆镶嵌到了电影之中 。 电影开头不久 , 就是天才少年威尔站在麻省理工的走廊上 , 在黑板上陶醉地演算着数学题 , 安静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 头顶上是并不十分明亮的灯光 , 走廊深邃而且安静 , 一眼望不到头 , 威尔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
即使常常跟人打架、说脏话 , 即使故意把给他做心里辅导的心理专家气走……有着这么多荒唐行为的威尔 , 在这样一个场景下 , 在这样的短暂时刻里 , 仍然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内心的纯净 。 威尔脚踩泥泞 , 但阻止不了他内心深处渴望着星辰大海 , 不然他也不会被尚恩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到哪里都能做工友 , 为何挑中一流的科技学府 , 偷偷地解算世上只有两个人会的方程式?我看不到其中的荣耀 。
马特·达蒙则把对自己成长期有着深刻影响的象牙塔情怀赋予了威尔 , 赋予了波士顿 , 也赋予了整部电影 。 他让威尔骨子里充斥着对“更进一步”的向往和散发着夺目光芒 , 能够照亮他人的青春气息;他让波士顿在影片里面深情而美好 , 电影中很多绿树成荫、夕阳铺洒的镜头都被马特·达蒙誉为“属于我和波士顿的私人时间”;他用这种情怀让影片充满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力量 , 也饱含着尚恩和蓝勃那一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寻 。

尚恩和威尔的经典谈话
02 叙事节奏:教科书般的工整严谨那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剧情上的精雕细琢 , 它们都在致力于“讲好一个故事” , 而讲好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剧情 。 作为奥斯卡最佳编剧、剧情类最佳影片的《心灵捕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教科书般的叙事节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