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曼舞是什么意思(轻歌曼舞是什么意思简单回答)

□孙宝元
宋朝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 。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即使北宋死后,一堆老臣逃到临安,伤痛也没有消失,稍微安定下来,依然是歌舞提神 。
不能说宋代空以前就有舞蹈发展 。唐五代时只剩下独舞和双人舞,到了宋代就发展成了队舞,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列队跳舞,气势和神韵远超唐代 。
《松石乐志》详细记载了宫廷舞蹈队的名称和表演 。一支队伍是男团,叫“儿童队”,由72个十多岁的男孩组成 。另一支队伍是“女弟子队”,由153名少女组成 。“儿童队”又进一步分为儿童红队、儿童圣乐队、玉兔浑陀队、异域天空队、射雕维吾尔队、浑臣万岁乐队、醉虎腾队、婆罗门队、宝剑队、哲之队 。女弟子队伍分为菩萨蛮队、美人牡丹切割队、陈设队、采莲队、菩萨献花队、蔡赟仙女队、演奏队、抛乐队、影响队 。舞蹈队的名字就是节目的名字 。每个舞蹈队都标有自己穿的衣服和所持舞蹈器材的名称 。可见,宋代皇家焦芳队的管理已经达到了非常规范的水平 。
从舞蹈队的名字就能看出舞者的表演,如《醉胡腾舞》表演边疆民族生活舞 。折枝舞规定,舞者穿着绣罗宽袍,银丝带和胡帽,显示了西域的民俗风情 。还有一些唐代流传下来的舞蹈,经过上千次的表演,得到了改造和完善,比如浑陀舞 。“混脱”是北方民族用语,愿意表示“完全剥光”,在词汇使用上引申为“中空”和“荷包”的意思 。初唐时,孙昌乌鸡自创了一顶帽子,名为“混驼帽” 。混陀舞的表演是一种戴着各种面具的舞蹈 。这种舞蹈曾流行于唐代的长安城 。那时候叫“抛寒舞”,舞者用各种动物脸跳舞 。回顾过去,这种舞蹈形式可以追溯到东罗马帝国,并通过郭康和龟兹传播到中原 。宋代的浑陀舞者所戴的帽子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童队中的玉兔浑陀舞队,舞者每人戴一顶玉兔帽 。《文通考·乐考》记载:宋代教坊司规定:“队舞之制有十名……队中分出七只玉兔,衣绣四色,系银带,戴玉兔冠 。”
最著名的舞蹈队是菩萨蛮舞,由唐朝的李恪编舞 。《菩萨蛮》是一种有严格规定的仪式舞蹈,在礼佛仪式中表演 。到了宋代,宋人将其改编为女子群舞,在寺庙中上演,赶上佛教节日,也在宫殿中上演 。这支舞气势磅礴,舞队宛若仙女,服饰飘飘,令观者陶醉 。
宋人给我们留下了舞蹈队的节目单,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串舞者的艺名 。欧阳修记录了北宋名臣寇准在桂田路爱折枝舞,在孟茜碧潭爱沈括的故事 。寇准家里有一个艺妓会跳这种舞,而且技艺炉火纯青,所以“每一个接待来客的舞都会经久不衰”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哲之舞的节目比较长,一段一段的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 。久而久之,大家就给寇准起了个外号叫哲之殿 。出名的不是这个“典”,而是他家的哲之舞者 。欧阳修在《归天录》中记载,有一次,舞妓在跳舞的时候,手中拿着的擂鼓脱落,失去了鼓与擂台碰撞的节奏,舞蹈被迫停止 。朝廷没有人会修这个擂鼓,说明这个擂鼓来自西域,有些就像现在新疆艺人用的铃鼓 。沈括记载,后来寇准家的这个舞女老了,在凤翔当了尼姑,老尼还跳着折枝舞,却感叹今非昔比 。
哲智舞蹈
据周觅的《董祺·俞晔》记载,南宋宫廷里有一位舞女,名叫“菊花夫人” 。她的舞蹈《凉州舞》绝伦,被称为“菊花头” 。“凉州舞”是一种唐舞,婀娜多姿,起源于甘肃武威一带,对舞者的身体条件要求极高 。但宋高宗·赵构看不上她,菊花夫人极度失望,声称生病结婚,一代舞妓毁了她的艺术人生 。除了菊夫人,还有刘婉容、琼琼、柔柔 。《武林旧事》记载小刘婉容会跳《十色菊》,琼琼和柔柔在《千年》中跳舞,成为一时佳话 。
朝廷也是,民间也是 。由民间舞蹈演员组成的大型舞蹈组织叫“社火”,通常在勾栏演出 。直到近代,南方的这种歌舞庆典还被称为“社火” 。北宋东京也跳旋舞,跳得最好的是张真女 。南宋临安民间舞蹈演员中有和刘 。舞动鬼神包括谢星阁、华春等人 。每到庙会、社日和各种节日,都是“社火”表演的高峰日,舞队此行被称为“放生队” 。据《西湖老人盛世》记载,临安有一个团体式的“乐青俱乐部”,由几个俱乐部连锁而成,每个俱乐部不下百人 。他们表演鞑靼舞蹈,扮演僧侣 。还有一个“打鼓社”,大敦儿、盲判官、神杖、蝴蝶扑打、师母打、池仙、女讴歌、龙舟等在这里上演 。此外,福建还有300多个“保老社”,都是大型表演团体,可见从业者之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