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源于哪首诗-推敲的来源典故?( 二 )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 。从此成了朋友 。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 。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Q4:推敲的典故推敲讲的是贾岛的故事,讲的是那句“僧敲月下门”的故事 。
当年,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即兴写了一首诗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 。碰巧,当时韩愈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被侍从推搡到韩愈面前,然后贾岛如实相告,说明自己在酝酿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 。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也停下车马思考,最后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后两人也因此成为好友 。
Q5:“推敲”这个典故来自于哪两句诗?
“推敲”这个典故来自于:“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这两句诗 。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
2.这两句诗出自古诗《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唐代】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3.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只是抒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
4.“推敲”两字的典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成为朋友 。
5.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

Q6:推敲的典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
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 。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 。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 。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 。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 。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 。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 。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 。”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 。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 。”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