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是什么动物 蛤蚧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蛤蚧是什么动物 蛤蚧属于几级保护动物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蛤蚧是什么动物,以及蛤蚧属于几级保护动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蛤蚧是什么动物?
  • 蛤蜐是什么
  • 哈蚧是属于两栖动物吗?
  • 蛤蚧怎么读
  • 蛤蚧是什么动物
Q1:蛤蚧是什么动物?蛤蚧是指大壁虎 。
大壁虎:俗称蛤蚧(gé jiè)、又称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 。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 。
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 。吻鳞不接鼻孔 。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 。指、趾间微蹼 。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 。
生活习性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 。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
它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 。
Q2:蛤蜐是什么蛤蚧即大壁虎,更多含义,请参阅蛤蚧(多义词) 。
大壁虎,俗称蛤蚧、又称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 。大壁虎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 。大壁虎是药用动物的一种,由于长期捕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福建及云南 。台湾省有记录 。国外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向东到印度支那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
Q3:哈蚧是属于两栖动物吗?不是,是爬行动物
蛤蚧 别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
Gekko gecko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守宫科Geckonidae
陆栖的爬行动物 。形如大壁虎,全长34厘米 。体尾等长 。头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吻端凸圆 。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一片达鼻孔;吻鳞宽,不达鼻孔;吻鳞后缘有三片较大的鳞 。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于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三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三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复瓦状 。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别短小但无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 。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 。体背为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液浸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宽;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 。
蛤蚧习居于山岩或树洞内(曾在西双版纳以烟薰树洞而获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墙壁上 。昼伏夜出 。动作敏捷 。捕食昆虫,也捕食壁虎、小鸟、小兽及蛇类等 。喜在夜间鸣叫,蛤蚧之名来自其鸣声,3~5月鸣声频繁 。尾易断,有再生能力 。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挣脱 。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
Q4:蛤蚧怎么读蛤蚧读音是gé jiè 。
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老挝 。蛤蚧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 。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 。
蛤蚧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 。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 。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 。蛤蚧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 。
蛤蚧的习性
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 。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 。蛤蚧有冬眠习性 。气温低于10℃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 。到翌的气温回升到18-20℃时才出洞活动 。雌雄异体,3-4年性成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 。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6-7月为盛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