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 朝鲜张成被处死视频( 二 )


“凌迟”的执行方式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让那些声称“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的好汉,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
零割碎剐的一种酷刑,亦称凌持、凌迟、重辟 。
据民间传言,“凌迟”处死时,刽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头上的肉皮割开,耷拉下来遮住眼睛,避免犯人与刽子手四目相对,防止犯人在极其痛苦时放射出异常阴冷、恐惧的目光而使刽子手心慌意乱,影响行刑 。
扩展资料:
凌迟处死的由来:
非常肯定地,它原本是契丹语的一种名词,发音非常接近汉字的“凌迟”,它是契丹辽代政权下所使用的一种肉刑,可能是利用小刀切割被缚的犯人 。几经考量之后,这个名词就固定用来指称辽代统治中国所施行的此种肉刑 。
对于研究刑罚系统改革的中国学者而言,这种刑罚具有蛮族的血性,它的名词晦涩难懂,虽然不属于为“五刑”系统,但非常明确的具有汉人的字词 。然而,将人缚在木桩上刮杀、切割,不仅是蛮族地区或异国朝代的处决,凌迟手段愈来愈频繁、系统化、萧规曹随,宋朝传至元朝,明朝承续后,又传至清朝 。
这几个朝代的中国,如同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一样,继续将之传承下去 。施行各类凌迟之翘首,首推对抗蒙古大汗、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他颁布《大诰》,已以“凌迟”之刑惩罚各式犯罪,特别是官吏的贪污,甚至无论财物数字如何微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迟处死
Q5:凌迟处死是什么凌迟处死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 。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 。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 。
Q6: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凌迟”一词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 。”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凌迟”一词借用来作一种刑罚的名称,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 。”(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凌迟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种名称,虽然说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 。这一刑法始于五代 。“凌迟”是死刑的一种 。这种刑罚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见于《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 。”沈家本先生说“凌迟之刑始见於此,古无有也 。”(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辽代以后,宋、元、明、清的史书中均有关于凌迟刑的记载 。《宋史·刑法志》介绍:“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 。”《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规定:“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 。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绞斩以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 。”市井骂人“小挨刀的”“干刀万剐”的说法是有所据的 。官修的史书不便把这种酷刑的手段说得太详细 。明人王明德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 。”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 。“相传有八刀之说,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 。皆刽子手师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师与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国家未明定制度,未详其故 。”(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八刀凌迟不能算作寸磔,凌迟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说法无明文,全凭刽子手具体操作 。据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监刘瑾伏诛,以凌迟处死,“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 。头一日该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开刀……凌迟三天刑毕 。”
明末崇祯年间郑鄤被凌迟处死,时人记下了当时的场面“黎明脔割之旨乃下 。行刑之役具提一筐,筐内均藏铁钩利刃,时出刃钩颖以沙石磨利之 。埊阳(即郑曼)坐于南牌楼下,科头跷足,对一童子嘱咐家事絮絮不已 。鼎沸之中忽闻宣读圣旨应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百人群而和之如雷震然,人皆股栗 。炮声响后,人拥挤之极,原无所见,下刀之始不知若何 。但见有丫之木指大绳勒其中,一人高距其后伸手取肝肺两事置之丫颠 。忽又将绳引下,聚而割之如娟 。须臾小红旗向东驰报,风云电走,云以刀数据报大内 。”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