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即教授、3年2篇《自然》!“双非”高校的他有何诀窍?( 二 )
《中国科学报》:您更倾向于“小作坊”式的科研团队?
魏展画:个人来讲,我还是蛮喜欢小团队的,理想中10个人左右的规模应该会比较高产 。但随着我们团队慢慢扩展,现在40个人左右,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在带团队这方面,我也在不断摸索和适应中 。
我认为基础科学问题更适合于“小作坊”式的科研团队,但像涉及到重大工程的问题,可能更适合“大团队” 。
《中国科学报》:有人提到,“双非”高校资源和平台有限,想做出顶级科研成果非常困难,对此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魏展画: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辈科学家,甚至前些年的科学家比起来,如今的科研条件已经很好了 。现在能比六七十年代的科学家还辛苦吗?不可能的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互联网非常方便,要获取文献、最新的科研动态,也就是动动手指的事情;再比如设备,也要比过去好太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很好很好的硬件设备;再比如交通,已经非常便捷,即使在本校做不了某个实验,自己主动点找周边比较好的学校去做,也完全可行,我相信会有老师乐意帮助你的 。
因此,我觉得即使是所谓的“双非”高校,经过国家这么多年的综合投入,基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物质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所以说资金、平台并没有对人的发展构成较大的限制,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个人 。个人的科研精神非常重要,要敢想敢干,学习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去做 。
当然高校与高校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但不能简单地抱怨说,是因为没有某某条件,所以不能去做某某事情,这不太能成立 。
《中国科学报》:有学校或老师招生时看重“第一学历”,您怎么看?您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什么心得或“诀窍”吗?
魏展画:其实我们学校招的研究生,大部分是考研调剂过来的,这也没什么好避讳的 。整体来看,能力和水平没有那些名校或“双一流”高校的学生高,但这不代表他们就不能成功、成才 。像今年的新晋院士,有不少人的“第一学历”并没有那么好,整个求学经历也非常坎坷,但后期通过努力,仍然做出了很多成就 。
对于“第一学历”比较普通的学生而言,首先要承认自己过去确实比别人差了一些,要承认这个现实 。另一方面,自己要有决心和毅力,要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体力,要对自己有信心 。
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对科研很有想法的学生来说,作为导师,更多地去做引导的角色,需要尽可能去释放学生的天性,鼓励他们去做探索;但对于所谓“双非”高校的学生,能力和水平没那么高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加强管理,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 。
导师不仅要把握方向、框架,还要充当“师兄”的角色,在一些具体操作、实验方法上给予指导,不能称之“改”论文,可能是要手把手地、一句一句地去教学生“写”论文 。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办法 。在早期,帮助学生发表一些简单的论文,很能够树立他们的信心,培养起对科研的兴趣 。这些论文可能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可能非常简单,但效果很好 。有点像是给小孩子糖吃,你不给他点糖,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好嘛 。
【入职即教授、3年2篇《自然》!“双非”高校的他有何诀窍?】Tags:
推荐阅读
- 4款奇葩的爆珠香烟,常抽第二款的人非富即贵,第四款销售火爆!
- 报考“三支一扶”有保障,两年后或将转编制,大专学历即可报名
- 手机掉水里怎么办
- 大S|网传汪小菲即将去找大s,需解决三方面问题,女方懂得知足就好了
- 王佑硕|王佑硕即将开启霸屏模式?一次带来5部新作,你最期待哪部?
- 大S|曝大S具俊晔即将离婚,男方在韩国有老婆孩子,有豪宅,名表无数
- 立秋后会凉快吗
- 吴娜|吴娜拉获奖自嘲以为是陪跑 48岁仍享受恋爱 兼任大学教授学识出众
- 央视|央视即将首映于和伟版《三体》,两大硬伤恐毁原著
- 郑强|985本科与985硕士含金量相同?听听郑强教授的说法,会有不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