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桃树病虫害防治( 二 )


什么是传染性桃流胶病?有几种真菌 。它们的菌丝特征是什么?什么样的培养基适合这种真菌,它的配方是什么?
桃树流胶病多发生在桃树的主枝、主干和叉角 。发病初期,患病部位轻微肿胀,溢有透明胶,雨后胶流加重 。然后口香糖逐渐变成果冻状,失去水分后变成黄棕色,最后变成坚硬的琥珀色口香糖块 。黄色胶体从核溢出,溢出果面,患病部位坚硬,有时开裂,使其不能食用 。
昆虫伤害、疾病伤害、冻伤、冰雹伤害、晒伤等造成的所有伤口 。可引起非侵袭性桃流胶病的发生(无病原菌) 。此外,土壤粘性、排水不畅、灌溉过量或不足等造成的树木生理功能失衡 。,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桃蔓枯病,其无性世代病原菌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和侧芽侵入,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 。
为防治桃流胶病,需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并对树干进行刷涂,避免冻害、晒伤和机械创伤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能力 。

桃疮痂病 。
1.症状
(1)果实:该病通常发生在果实的肩部,首先产生深褐色的圆形小点,然后产生黑色的痣样斑点 。资源网直径2 ~ 3毫米,严重者病斑聚集成片 。病果常出现裂纹 。果梗受损后往往会提早脱落 。
(2)新梢:被害后呈现长圆形、浅褐色斑点,大小36 mm,后转为深褐色,进一步扩大,患病部位隆起,常引起流胶病 。健康组织的界限很明显,病菌只伤害表层而不伤害内部 。第二年春天,病斑上会产生暗粉红色的斑点 。
(3)叶片:叶片背面出现不规则或多边形灰绿色斑点 。之后病变部位变暗或紫红色,最后病变部位干燥脱落形成穿孔 。病灶小,很少超过6 mm,在中脉上可形成长的深褐色斑点 。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导致落叶 。
2.致病条件 。
(1)在任何多雨潮湿的年份或地区,疾病都会严重发生 。
(2)地势低湿、种植过密、枝叶繁茂、相对封闭的果园也容易发生病害 。
(3)一般晚熟品种更易发病 。肉桃和上海桃更易发病,天津桃和肥城桃抗病能力更强 。油桃病重 。
3.控制方法 。
(1)清除原发传染源:结合冬剪,将病核、僵果、残桩清除、焚烧或深埋 。在生长期,病枝和死枝也可以剪掉,病果也可以去掉 。
(2)化学防治:开花前喷博美5度石灰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结晶石灰硫合剂30次 。落花后半个月,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80%炭疽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上述药剂与0.5: 1: 10o硫酸锌石灰溶液或0.3波美度-波美度-硫磺混合物交替使用,半月一次,共3 ~ 4次 。
(3)加强管理:雨后注意排水,合理修剪,防止枝叶过密 。
(4)选择抗病(避病)品种:早熟品种可在重疾多发的地方种植 。
(5)果实套袋:落花后3-4周套袋 。

5.桃子穿孔 。
穿孔是桃树的常见病害 。桃在各个地区都有发生,尤其是在阴雨年的沿海湖滨地区,往往会造成大量叶片穿孔早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 。桃穿孔可分为细菌穿孔、霉变穿孔和褐斑穿孔 。它们不仅危害桃树,还危害李、李、杏、樱桃等 。
1.症状
(1)细菌穿孔分布广泛,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 。受损的叶片先出现油状斑点,然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呈褐色至紫褐色 。斑点周围有黄绿色的晕圈 。天气潮湿时,病部溢出粘脓,很快病部干燥脱落穿孔 。受伤的枝条会引起溃疡:一种是春季溃疡,春季叶片展开时,枝条上出现小的深褐色结痂,多发生在去年夏季抽出的染病枝条上,病斑可纵横向枝条延伸,严重时枝条会干枯 。另一种是夏季溃疡,多发生在当年提取的新芽上 。以寄主的皮孔为中心,有油褐色至紫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的斑点,但斑点扩散有限,感染不大 。
(2)受损叶片受损后出现褐色、圆形或不定型斑点 。潮湿时,斑点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最后患病部位脱落穿孔 。伤枝上出现长椭圆形黑褐色斑点,边缘紫褐色,有裂纹和胶流 。受损果实有褐色斑点,边缘红色,中间略凹陷 。3.有褐色斑点和穿孔的叶片病斑为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边缘略呈环状 。潮湿时,两侧有灰褐色霉层 。最后病变部位干燥穿孔,穿孔边缘整齐 。新芽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斑病相似,潮湿时也会长出霉层 。
2.发病规律 。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主要在春季溃疡斑组织中越冬 。第二年,桃花前后,菌脓溢出,经风雨和虫传感染 。在树势较弱的情况下,潜伏期只需4~5天,如果树势较强,则可长达30~40天 。温暖、多雨、多雾的露水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低温(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雨潮湿天气适宜本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