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退保转购高收益理财产品不靠谱 谨防退保理财骗局

来源:经济日报
对保险消费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不要受高息理财诱惑,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同时,不要轻易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件给他人,或交由他人代为办理退保手续,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继续行骗——
近日,不少保险客户向经济日报采访人员表示,经常会接到一些假冒保险公司名义的电话和短信,劝其退掉保险合同,转购理财产品 。“打电话的人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劝我提前退保,转购推荐给我的理财产品,并承诺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12% 。”一位保险客户说 。
据了解,这是非法第三方平台将获客手段转向了传统保险行业的“新动作”,包括直接冒用保险公司名义、诱骗客户“退保理财”等,涉嫌非法集资 。自去年以来,上海警方就已查处多起假冒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等方式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然后转购违规理财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 。因此,对于此类“退保理财”骗局,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
“高收益陷阱”套路深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退保理财”诱骗套路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非法集资人员谎称自己为保险公司客服,并表示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第二步,强调退保转购可获贴息、领取旅游券等福利,百般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转购所谓的“理财产品” 。
不难看出,非法集资人员承诺的“高收益”是骗局得以成行的主要诱因 。“以人身险产品为例,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给出的预定利率为3.5%,而非法集资人员向消费者推销的违规非保险金融产品,动辄给出10%甚至12%的年化收益率,并以‘保本高收益’引诱消费者退保转购这些产品,从而致使很多人上当受骗 。”一位资深保险从业人员对采访人员说 。
中老年人更是成为非法集资的目标人群 。由于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第三方理财平台知之甚少,容易偏信“互联网金融高额利息”等宣传广告,面对违规产品很难做出正确判断 。加之现在老人们多是独居,身边没有子女帮忙出主意,很容易被诱惑购买违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本息全无 。
保险消费者之所以频频中招“退保理财”骗局,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其信息资料被非法集资人员所掌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系统存在漏洞,导致保险消费者的信息被泄露 。此前就有曝出某互联网保险公司网站因源码问题,公司数据库能够被直接访问,大量敏感信息随时伴随盗出风险 。另一方面,公司工作人员在离职时,会私自把信息复制一份,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地址、购买保险时间、投保人姓名、被保险人姓名等内容,用于获利 。”一位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说 。
事实上,客户投保信息被非法买卖一直是保险行业的顽疾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所蕴含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保险客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买卖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透露,包括客户的车险、寿险、年金险等投保资料,被非法廉价出售时,1万条信息约500元 。这也暴露出目前险企在信息管理、内控风险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
风险防范不可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保险公司本身有足够动力去维护客户的信息安全,在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特别对于续期保险,一旦客户信息被竞争对手知悉,很可能出现客户被撬走 。除了险企需要强化内部风险体系,外部监管也要跟上,内外联合才能更好消除行业隐患风险 。
今年4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若有保险销售人员向您推荐非保险金融产品,请提高警惕,查验相关资质 。
5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保险分红”骗局的风险提示》,强调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 。
同月,江苏保监局也针对“退保理财”骗局发出消费提示,从三个方面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退保理财”骗局:
首先,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 。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 。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