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一生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二 )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大使 。他三次访日 , 在美国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 赴苏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戏剧、电影大师进行艺术交流 , 与国内外民间文化界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1年 , 九一八事变爆发 , 日寇的战火遍布东三省 , 直抵华北 。梅兰芳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和暴行 , 做出了避居上海的决定 , 然后在上海排演了《抗金战士》和《生死恨》两部新剧 。七七事变后 , 南京、上海相继沦陷 , 梅兰芳在香港避难 , 香港沦陷后又回到上海 , 为的是一再拒绝日军对他恢复日常演出的要求 。旧时代的演员 , 唱歌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 没有错;日军只希望梅兰芳出来维持日常演出 , 让百姓在时光中无忧无虑 。最后 , 梅兰芳以蓄胡子的形式宣布终止舞台生涯 , 甚至准备了安眠药 , 下定决心战斗到死 , 因为梅兰芳事先不会知道 , 战无不胜的日本军国主义会在几年后的1945年无条件投降;他用自己的方式彻底粉碎了敌人利用自己掩盖侵略、粉饰和平的阴谋 。抗战八年间 , 梅兰芳从未演出过一次商业剧 , 于是梅戏团解散 , 梅家靠换卖家收藏的古玩字画为生 , 甚至遭遇了几近断炊的窘境 。但是 , 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在这段困难时期 , 梅兰芳的画因为不断学习 , 有了很大的进步 。
抗战胜利后 , 梅兰芳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极其优雅地剃掉了小胡子 , 宣布复出 。让人不禁又是一惊 。年过半百的梅兰芳回到了自己的舞台 。从这次回归开始 , 他一直呆在舞台上 , 直到生命的尽头 。
1949年 , 梅兰芳不听齐如山的劝说要他跟自己去台湾省 , 留在了大陆 。中国成立后 , 历任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 为全国群众演出 。1961年8月8日 , 梅兰芳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 她身后发生的事 , 无比悲壮 , 无比光荣 。在此之前的5月31日 , 他还在中科院礼堂演出了自己的最后一部新剧《穆桂英在指挥》 , 还在唱“我不指挥谁指挥 , 我不指挥谁带兵” 。
梅兰芳的一生 , 个人生活规律 , 没有抽烟喝酒的嗜好 , 经历的坎坷和政治冲击相对比同时代的人要少 。一般来说 , 她可以活得更久 。但他患有心脏病 , 过早去世 。为什么?可能累了 。他年轻时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 , 年轻时肩负着艺术的重担 , 中年时肩负着梨园的民族大义 , 老年时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即使在病床上 , 他仍不忘去新疆参加铁路通车仪式...他性格平和 , 不争 , 情绪无形 ,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动摇 。他对人好 , 对人好 。演出前 , 票友们向他征求意见 。他总是说“没什么错” , 演出结束后 , 他总是说“不容易”...这样的小事还顾及别人的感受 , 能不觉得累吗?但是 , 梅兰芳的心是疲惫的 , 别人的心是放松的 , 是净化的;而有这样疲惫的艺术家 , 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 。
所谓大师、硕士 , 大概有三个主观特征: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基础;二是在专业领域 , 具有深厚的文化视野;第三 , 要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时间可以流逝 , 大师的专业成就可以被后人遗忘 , 文化视野可以被后人拓展 。但深沉的人文关怀总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 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位永恒的大师 。
梅派形成初期
在京剧形成初期 , 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派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 , 梅巧玲对梅派艺术的创造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者 。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的儿子梅竹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 很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演唱风格 。他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梅学派的创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梅巧玲的孙子梅兰芳继承和发展了梅派艺术 。当时京剧史上出现了四大名门“梅上城荀子” , 使得整个四大名门合影 , 京剧发展进入高峰期 , 是京剧繁荣的重要标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