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历史逻辑还是要讲 古装剧对大众的历史认知弊大于利( 三 )
我前面提过,戏剧是一场“体验”,好的体验一定会包含优异的内容和舒适的感受 。内容取决于剧本,是稳固戏剧品质的核心;感受则取决于阅听上的氛围塑造,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 。
之所以网红脸、中性化小鲜肉演古装会让人反感,其实并非是美丑问题,而是他们身上显著的“现代审美”会让看古装剧的观众明显感觉到时代断层而“不舒适”,就像在热带雨林看到北极熊出现一样 。但这并不代表原汁原味的“古代审美”就会让观众感到“舒适” 。
就拿唐朝为例,众所周知盛唐女性以丰腴为美,可现代古装剧里女演员只要一胖,就会被观众群起围攻;再者,唐朝习惯敷白面、涂鹅黄、画黛眉、点小唇、贴花钿,这样的妆容若原模原样放在现代古装剧里,只怕会吓跑一堆观众 。
![古装剧历史逻辑还是要讲 古装剧对大众的历史认知弊大于利](http://img.jiangsulong.com/221113/0150353023-10.jpg)
文章插图
因此在妆容美感这块,我并不认为据实考据出来的效果会好到哪去 。也许它可以在汉服爱好者间成为一段佳话,但却失了大多数观众的眼缘,以市场导向而言的确不是好事 。
再回到方才那段留言,其实这位观众对武侠、仙侠剧没有做好考据的论点,我也有些疑惑,特别是仙侠剧这个类别 。
“仙侠剧”顾名思义就是讲述“神仙”的故事(现在的仙侠剧基本都没什么“侠”感了,这里就略过不提),本身就是以虚幻神秘、亦假亦真的设定作为特点 。若硬加一个历史朝代进来考据,那虚幻何在?神秘何在?
“不似凡俗的缥缈之间,存有一丝红尘痕迹 。”这是仙侠剧的魅力所在,服饰自然也该保留这样亦虚亦实的特色,特别是飘然的层次与浅白色系的衣衫,更是塑造缥缈情境的一大助力 。若过度追求据实考据,那跟普通的历史古装剧又有何不同呢?
![古装剧历史逻辑还是要讲 古装剧对大众的历史认知弊大于利](http://img.jiangsulong.com/221113/0150352944-11.jpg)
文章插图
时代会变迁,技术、风格、美学也会不停更迭 。古旧的事物要被保存下来继续流传,势必会有其需要因应妥协的地方 。
我能理解汉服爱好者们希望复苏文化的满腔热血,可像玄幻、仙侠剧或是网红脸、中性美等新兴事物,也的的确确正在成为新的次文化 。
试着放宽心胸、舍弃固守的一些原则体会看看,或许会发现这些作品并不全然那么不堪 。
提醒大家,在这个自由平等的年代,请不要擅自拿他人的性别气质作为贬低或嘲讽,玫瑰少年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铭记于心 。
有些小离题,现在言归正传 。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服化考据的力道该如何拿捏呢?
对我而言,“未越线便不苛求”的张弛有度,会是最佳解答 。
基于对文化的基本尊重,不误用他国服饰自然是所有古装剧不可越过的底线(如误用和服、韩服仪制于中华古装剧上);
再者,有参照真实历史朝代改编的作品,服饰贴合当朝背景也是基本配备(如唐朝身穿襦裙、清朝身穿旗装) 。
但只要这两项标准有确实做好考据,其他细节便不过度苛求(如盛唐背景误用初唐服饰、纹样颜色误植等) 。
如果剧组有心还原历史最真实的模样、营造代入感,自然值得嘉许;即使没有做到,有将基础视觉印象塑造出来,也不至于让多数观众感到违和而出戏 。
毕竟戏剧仍是商业产物,能尽可能用最低成本求得最高效益是不变的准则 。在此前提之下,保有对文化的基本尊重、顺应现代审美习惯微调视觉以贴近受众,然后将钻研考据细节的功夫用在充实剧本品质上,我想会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是我认为目前倚重流量胜于一切的电视剧市场最该调整的方向 。
(完)
【古装剧历史逻辑还是要讲 古装剧对大众的历史认知弊大于利】Tags:
推荐阅读
- 历史典故呕心沥血故事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
- 历史都承认的偏爱是什么意思 史书上都承认的偏爱
- 古装剧|11位“古装奇丑”的男星,别人是玉树临风,他们是“灾难现场”
- 如何看待易建联成为CBA历史上第二位万分先生?
- 使中国茶叶日渐风行世界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茶叶的传播历程
- 春秋战国主要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大事件
- 古装剧|首播6集收视破亿,评分直逼8.7,这才是好古装剧该有的样子
- 武则天怎么死的
- 星汉灿烂演员表_全部演员介绍 星汉灿烂跟组演员
- 逻辑性强的人适合做什么?逻辑思维强的人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