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颜宁和李一诺:清华史上最牛闺蜜,一个40岁不婚,一个4年生三娃( 二 )


母亲对一诺说:没事 , 又不是经常吃 。
一诺的姥姥在年轻的时候 , 其实也吃过不少苦:


三年困难时期 , 她把粮食留给丈夫和5个孩子 , 自己饿得受不了就去啃树皮 , 饿得瘦骨嶙峋 , 身体浮肿厉害 , 但她凭着坚强的意志熬了过来 。
姥姥在后来回忆那些往事时 , 似乎云淡风轻 , 她在院子里种各种树、孵小鸡小鸭 , 养金鱼 , 种花 , 这些都给一诺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
再大的困难 , 奶奶似乎都能乐观面对 。

一诺的妈妈的一生 , 起起伏伏 , 但她一直乐观地面对 , 在那段失业、无事可做的日子里 , 她甚至织毛衣、做衣服来卖 ,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念 , 也从来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 。
48岁那年 , 一诺的母亲被德国的基金会聘为中国区负责人 , 她又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天 , 她的德语又发挥了用场 。

亲人的坚强、乐观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诺 。
一诺的性格开朗、阳光自信 , 喜欢结交朋友 , 在她身上 , 你几乎看不出单亲家庭的那种痕迹 。
李一诺曾经写道:

我想这就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富足的心灵 , 在任何困难和低谷面前 , 都相信“我可以”的信念和行动 ,
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幽默感 。
是姥姥和母亲的爱 ,照亮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 给了她生命温暖的底色 ,
让她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 , 既自信又不骄傲 , 而且很有同理心 。
一诺结婚很早 , 才24岁就和也是博士毕业的先生进入婚姻 , 两人感情一直很稳固 。

与李一诺相比 , 颜宁的父母的文化素养显得逊色多了 , 他们都只是汽车厂的普通工人 。
6岁以前 , 颜宁主要是在农村的姥姥家度过的 , 都说隔代亲 , 姥姥和姥爷对她基本采取放养模式 。

3岁时 , 她就喜欢看连环画 , 别的孩子有零用钱 , 都是去买好吃的 , 她则是用零花钱买连环画看 , 并且她在那时就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 。
6岁时 , 颜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 父母当时因为工作调动 , 在北京的汽车制造厂上班 。

父母将她接到北京 , 让她在北京上学 , 当时 , 一家人就挤在北京大兴的一栋破旧的楼房里 。
颜宁从小学到初中 , 一直都是年级里的学霸 , 她学习非常自觉 , 从不需要父母的监督 。
对于学习 , 她总有很多“为什么”来问老师 , 这是一个爱思考的小姑娘 。
她兴趣还很广泛 , 喜欢文学 , 爱看名著小说 , 还喜欢听广播剧、评书 , 也喜欢听流行音乐 。
她曾经的梦想是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 , 将来当个记者 , 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 。

高中时 , 颜宁依然是学校里的学霸 , 在紧张的高中阶段 , 她还喜欢看电影 , 对影视明星如数家珍 。
老师见她有点不务正业 , 提醒她该收收心 , 但她依然乐此不疲 。 虽然爱好繁多 , 但她成绩依然优异 。
文理分班的时候 , 颜宁一度想学文科 , 但老师强烈建议她学理科 ,觉得这么聪明的一个学生 , 去读文科有点可惜 。
就这样 , 颜宁稀里糊涂地去读了理科 。
高考报志愿时 , 父母强烈建议她报考医学专业:

一、他们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稳定 , 不受周期的影响 , 收入也不错 。

二、家里有亲戚在医院工作 , 走这条路 , 将来有个指路人 。
颜宁从小到大一直是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 , 但在大学专业上 , 她并没有盲从。
当医生不是她的梦想 , 她希望在科学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
经过一番思考 , 她选择了生物科学这个专业 , 她对父母说:

生物科学和医学联系非常紧密 , 很多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应用在医学领域 。
父母这才同意她报考生物专业 。
1996年的高考 , 颜宁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

就在这一年的金秋时节 , 颜宁和李一诺在清华园里相遇了 。 当时 , 她们都被分在生物系六班 。
她们的宿舍在同一栋楼 , 不过颜宁在117 , 李一诺则在452 。
大一的时候 , 两人在上课的时候会碰到 , 但生活上毫无交集、各自忙碌着 。

颜宁
她们产生交集是在1997年的暑假 , 源于微积分这门课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

当时 , 李一诺因为微积分只考了70多分 , 她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好好补习这门功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