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福斯特|全网吹的“破碎感”,我看腻了( 二 )


段小楼的一声“小豆子” , 唤醒了程蝶衣:原来自己不是什么风情万种的虞姬 , 只是小豆子;戏里不过春秋大梦一场 , 如今梦醒了 , 也该离去了 。
《霸王别姬》剧照 。
87版《红楼梦》中 ,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 也是破碎感演技的优秀代表 。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 态生两靥之愁 , 娇袭一身之病 。 泪光点点 , 娇喘微微” 。 她泪盈于睫时 , 整个世界仿佛都碎了 。
但如今 , “破碎感”演技 , 似乎被流量明星误读了 。
流几滴眼泪 , 配上苍白虚弱的造型 , 就成为了粉丝和剧方大肆营销的“破碎感”的灵感来源 。
去年播出的《致命愿望》 , 豆瓣评分4分 , 范丞丞演的裘文东突然“黑化” , 他跟父亲争执的那场哭戏 , 在前期宣传时被剧方称为“破碎感演技” , 可实际呢?表演时除了流下的一滴眼泪和紧皱的眉头 , 他的面部微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
网友看了哭笑不得:“复杂情绪在哪里?破碎感在哪里?
你品品 , 品到破碎感了吗?/《致命愿望》截图
同样是表达复杂的情绪 , 看看课代表交出的作业吧 。 “华语影坛千面影帝”梁家辉 , 在《寒战2》里献出了全片最让人动容的一幕 。
梁家辉饰演的李文彬 , 是两个对立面的夹层 。 一面 , 是整个香港警队;另一面 , 是李文彬的前部下 , 他们帮李文彬背了黑锅 , 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 。 李文彬去便利店看望两个将要死的部下时 , 没说一句话 , 只能用眼神表达 。
颤抖的眼神 , 包含着无奈、拒绝、不舍 , 以及很多很多的“不得不” 。 这样的眼神 , 饱含复杂的情绪 , 让人震撼;这样的“破碎感” , 让人一眼看到角色内心的巨大痛苦 。
真正的“破碎感” , 不是假惺惺的几滴眼泪 , 不是热搜上的尬吹 , 而是扎实过硬的基本功 , 是强大的、与角色共情的能力 。
××感 ,
再用就不礼貌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感”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用语 。 破碎感 , 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
比如“少年感” 。 刘昊然所提供的“男孩气”与“少年感” , 为他赢得了很多关注 。
刘昊然 , 少年气十足 。 /《最好的我们》剧照
干净、清爽的外形 , 天真和自然流露的可爱 , 刘昊然确实无愧于“少年感”的含义 。 但越来越多的流量小生 , 合适不合适的 , 都开始立起了“少年感”人设 , 让人逐渐审美疲劳 。
少年感之外 , 还有已经被用包浆了的“氛围感” 。 在视频平台上随便一搜 , 随处可见氛围感 , 人人皆可氛围感 。 衣服可以有氛围感 , 音乐可以有氛围感 , 家居可以有氛围感 , 甚至连用在朋友圈里的文案都可以有氛围感 。
可是 , 谁能说得清楚 , 氛围感 , 究竟是个什么感?
氛围感是个框 , 什么都能往里装 。 /小红书截图
破碎感也好 , 少年感和氛围感也好 , 种种“××感” , 将个人信息 , 以标签化的形式 , 储存在大家印象中 , 形成快速记忆的符号 。
速食文化影响下 , 这种对“人”的降维处理 , 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
人人信息超载 , 缺乏耐心、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 去做精细化的解读 , 于是接受这种降维处理 , 默认哭戏就是“破碎感”、吵架就是“炸裂式”、万物皆可“氛围感”的二维符号 , 把一切认知扁平化 , 形成简单粗暴的认知 。
信息爆炸造成的焦虑 , 于是变成了流量明星的困境 。
简单粗暴的“××感”营销 , 对演员的伤害可想而知 。 因为这些缥缈的后缀 , 没办法承载复杂的人性和角色设定 。
90后演员谭松韵曾在综艺节目里坦承 , 周围的人都会夸赞她演技好 , “少女感十足” , 导致她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
这句话 , 其实是不少演员所面临的困境——一味地活在赞美声中、活在标签里 , 无法直视自我 , 像极了被温水煮着的青蛙 。
当演技的评价标准变成热搜榜单时 , “台词”“眼神”“内心戏”“复杂的感受”这些基本功似乎不再重要 , 演技被简而化之 , 甚至被轻而易举地“神化” , 困在其中的演员自然无法逃离 。
“破碎感”可以休矣 , “造词流演技”可以休矣 。 疯狂的演技营销、粉丝做数据屠榜热搜 , 带来的只是演技的“虚假繁荣” 。
想要强化标签 , 有且只有一个办法:磨炼基本功 。 这才是做个好演员的唯一捷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