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香港四大才子,真的浪得虚名吗?( 二 )





电影生涯到了1980年代 , 遇上了整个香港电影的鼎盛春秋 , 蔡澜为嘉禾监制了一系列电影 , 间中包括成龙最富代表性的卖座动作片《龙兄虎弟》等 , 也有剑走偏锋的制作比如《南京的基督》 , 随着何冠昌的离世 , 一路做到嘉禾副总裁的蔡澜亦离开了制片界 , 自陈「我不爱电影制作 , 只是爱看罢了」 。
【蔡澜|香港四大才子,真的浪得虚名吗?】

《龙兄虎弟》(1986)

这是蔡澜人生整体精神的其中一面 , 但已经非常清楚地证明了他的生活思路 , 无论是在日本为邵氏工作期间同电影人们不分昼夜的奋斗与往还 , 还是在嘉禾期间走遍全球的制片生涯 , 内中有一条支撑他做下去的最重要理由 , 便是电影本身的魅力 , 自然还有在拍电影过程中 , 能够看得到的花花世界 。



于是 , 身为作家、美食家、「玩家」的另一个蔡澜 , 也在同步生长 , 最终延续了比电影生涯更长久的生命力 。 自1980年代以来 , 蔡澜的写作领域主要聚焦美食与游记 , 曾经创造一周写14个专栏的纪录 。 在他的作品里 , 读者基本看不到任何趾高气昂的夸夸其谈 。
当美食家 , 就是直接把美食之美剖开给你看 , 但又不止关注美食 。 比如写面 , 他可以比对吉隆坡的福建炒面和日本乌冬的具体区别 , 同时 , 一步一步 , 写面的做法:如何下猪油 , 如何撒鱼粉 , 如何炒作为配料的鱿鱼食材 。 最后笔锋一转 , 之所以对福建炒面「去完再去 , 吃完再吃」 , 却主要因为有了「吉隆坡女朋友」 。



这也是蔡澜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 , 都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的原因之所在 , 他往往在字里行间 , 表露自己对世界的爱心 , 它可以是单纯的舌尖上体验 , 亦可以是越过味觉 , 由微观的美食细节和充满主观色彩的个人经验联合构成 。
这些文章里流转自如的面向 , 恰恰是读者最能共鸣的部分 。 怎样做菜 , 写得再详细 , 也很难真正替代菜谱 , 但制作、品尝和佳人在侧 , 联合作业 , 往往最令人心驰神往 。
作为金庸眼中「真正潇洒的人」 , 蔡澜别具一格看待世界的眼光 , 令他在任一业务领域都有不俗成绩且并不为盛名所累 。 1980年代末亚洲电视的经典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中 , 三名主持人 , 唯有蔡澜此次坐姿最为悠闲 , 面对不同的娱乐圈嘉宾 , 他的提问切入点永远精微 , 不似今日许多主持 , 精心布局 , 问得一板一眼 , 令问答双方都像在尽义务 。


《今夜不设防》

访谈如此 , 亲身在电视上做美食节目亦如此 , 带团队远赴里斯本逛菜场 , 一颗一颗菜举起来闻味道 , 带着徒弟到福州探寻顶级的罗源碧里羊肉 。 在饭桌上 , 蔡澜的「表演」某种程度上是其自身家学礼范的无意识流露 。 与在地百姓的平等交流、尝到美食后的自然反应(而非瞠目结舌的夸张表情)以及对食材、原理等等娓娓道来的讨论 , 构成蔡澜的各类美食节目如其文章一样 , 慢火煨炖 , 瘾头越吊越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