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本地郎|郭兰英:一生与亲情无缘,两任丈夫去世后,92岁的她现在怎样了?( 三 )


她被带到不同的地方演出 , 一刻也无法停歇 。
直到1946年 , 16岁的郭兰英跟着戏班子来到张家口演出 。
她在华北联大文工团看到了《白毛女》的演出 。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歌剧表演 。

“白毛女”悲惨的身世引发了她强烈的共鸣 。
即使回到戏班子里 , 她的脑海中也全是“白毛女”的身影 。
那是她第一次有了反抗的意识 。
她不愿再做戏班子的摇钱树 , 只想成为华北联大文工团的新战士 。
来到文工团后 , 郭兰英跟着扫盲 , 学唱歌 , 学知识 。
这里的生活也很累 , 却是一种充实的累 。
每天就像有了盼头 , 浑身都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

1948年 , 郭兰英跟随剧团来到石家庄演出 。
但是扮演“喜儿”的王昆和孟于都无法上场 。
18岁的郭兰英主动请缨 , 要去“救场子” 。
这是她第一次登台唱《白毛女》 ,
在唱到最后一幕的斗争时 , 郭兰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经历 , 忍不住哽咽了起来 。

舒强导演在侧幕提醒他:“兰英 , 兰英!我们这是在演戏!”
在舒强导演的提醒他 , 她才整理好情绪 。
从舞台下来后 , 郭兰英很是忐忑不安 。
她原以为自己会遭到责骂 , 舒强导演却拍拍她的肩膀 ,
“为什么你唱不下去?我能理解 。 《白毛女》这个戏就是写你的生活的 。 从今往后好好努力 , 好好琢磨琢磨喜儿这个角色 , 你会创造出一个不同的喜儿的!”

这句话郭兰英记了一辈子 。
同时她在心中也暗暗起誓:她要为人民唱歌 , 服务一辈子!
02
《白毛女》成了郭兰英人生的新起点 。
她很快便成了团里的重点扶持对象 。
她天分高 , 也肯吃苦 。
不管学什么都学的飞快 。

1949年 , 郭兰英跟随青年代表团来到了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 。
凭着《妇女自由之歌》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
语言有国别 , 音乐没国界 。
她的歌声最后拿下三等奖 , 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的音乐之美 。
回国后的她成了第二、三届的音乐理事 。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脍炙人口的音乐 。

像《我的祖国》 , 《南泥湾》 , 《人说山西好风光》 , 《八月十五月儿明》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诸多歌曲 , 至今仍在传唱 。
当时的她事业有成 , 春风得意 , 和孙维世、冯风鸣、张醒芳并称延安四大国宝美女 ,
在中国的乐坛上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
她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歌唱事业中 。

连轴转的演出给她的声带带来了极大的磨损 。
一次演出后 , 郭兰英再也无法发声 。
演出被迫中止 , 她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中 。
为了能继续站在舞台上 , 她选择了后遗症最小的局部麻醉 。
手术时间一直从上午九点进行到了晚上七点 ,
麻醉药的疗效过后 , 便是铺天盖地的疼痛 。
医生每逢一针 , 郭兰英就痛的直打哆嗦 。

凭着惊人的意志力 , 她撑过了整场手术 。
之后声带一恢复 , 她便迫不及待的回到了舞台上 。
然而命运并没有轻易的放过多苦多难的郭兰英 。
几年后 , 在足球场 , 因为和四个踢球的年轻人发生争执 。
郭兰英被对方拳打脚踢 , 在草坪上蜷缩起来的她 , 脊椎被对方一脚踩扁 。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 , 医生告诉她 , 你的下半身可能会瘫痪 。
那时的郭兰英才30岁 , 她不信命运会对她如此的残酷 。
她不愿向命运低下头颅 。
便每天忍者疼痛坚持起康复训练 。
康复训练痛苦又乏味 , 但只要有一丝微弱的希望 , 她都不愿轻易地放弃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在她的坚持下 , 奇迹终于出现 。

1982年 , 郭兰英才因为少时的病痛 , 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舞台 。
但她却没有远离心爱的音乐 。
功成名就后的她 , 开始转向了幕后 。
她开始担任老师 , 发掘有潜力的年轻歌手 。
后来她干脆拿出所有的积蓄 , 自己创办了郭兰英艺术学校 , 专门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

在她的帮助下 , 这些孩子可以少吃些她幼时的苦 , 少走些她幼时的弯路 。
2005年 , 她被授予了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
2009年 , 她被授予郭兰英“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
同年 , 她还入选了“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 被授予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