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梦露|《金发梦露》:这不是梦露,这是一部硬要寄生梦露的电影( 二 )


而让梦露获得金球奖喜剧/音乐剧类最佳女主角的《热情如火》 , 在《金发梦露》呈现出的部分是一小段〈I Wanna Be Loved by You〉的演唱 , 她唱到一半 , 忍不住因为杰克.李蒙的台词有一句形容她的角色像「装了弹簧的果冻」 , 对导演比利.怀德大发雷霆 , 认为在故意贬损她 。 于是 , 《热情如火》这部超越自身时代的前卫喜剧、甚至曾被 BBC 邀请的两百多位影评人评选为百大喜剧之首的经典 , 在《金发梦露》就这样被浓缩成那句「装了弹簧的果冻」 , 彷彿只是一部令梦露引以为耻的作品 。
我猜想 , 对梦露不熟悉的观众 , 观赏完《金发梦露》恐怕真会认为梦露拍的电影都很糟糕 , 只靠女主角卖弄性感 。

《金发梦露》不提梦露费尽心思开设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 , 不提她如何想争取对作品的主导权 , 彷彿她只是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 而大家都在欺负她 。 然而 , 一个能在男女极为不平等的时代如此成功的女人 , 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 连《梦露与我的浪漫周记》这部只描绘梦露一小段浪漫轶事的电影 , 都借知名导演/演员劳伦斯.奥立佛之口 , 对梦露惊人的表演本能表达高度敬佩 , 并强调她能在电影圈达到这样的地位 , 绝对需要许多努力与实力 , 不容低估 , 但片长直逼三小时的《金发梦露》竟腾不出任何时间提及梦露在专业上的成就 。
片中的梦露甚至没有女性朋友(在现实里 , 女演员 Shelley Winters 与 Renee Taylor 等人都是梦露的朋友) , 只有一个又一个不珍惜她的男人来来去去 , 梦露像是完全置身于社会之外的存在 , 无比孤立 。

不过 , 即使批评了那么多 , 我仍无法完全否定《金发梦露》 , 因为它也有太多精采之处 。 首先 , 安娜.德.哈马斯的表现让人无比赞赏 , 最让人震撼的是她身体与精神上的完全投入 , 抓住了情感面的真实 , 搭配对梦露一举一动和说话方式的揣摩 , 以及妆发造型师的不凡手艺 , 让德.哈马斯简直变为梦露的转世化身 , 她演活了梦露 , 也成功诠释出躲在梦露背后的诺玛.珍 。
在摄影方面 , 导演与摄影师 Chayse Irvin 做出许多巧妙安排 , 例如电影前段 , 母亲开车载着七岁的诺玛.珍 , 朝着正在窜起森林大火、有「好莱坞」招牌大字的那个山头开去 , 要找诺玛.珍的「生父」避难 , 车子穿过重重烟雾与火花 , 画面美得几乎让人忘记这儿多危险 。 也许好莱坞对诺玛.珍而言 , 一直如这景象 , 是个地狱之火不断燃烧的炼狱 , 但其美景又如此令人陶醉 , 她如飞蛾扑火般无法离开 。
一小段在梳妆台前面的戏 , 原本憔悴流泪的诺玛.珍在化妆师的巧手下 , 摇身一变成为风采动人的玛丽莲.梦露 , 绽放招牌迷人笑容 , 两相对照更让人替她强颜欢笑的面具人生感到难过 。

在《热情如火》的首映红毯上 , 导演扭曲了粉丝与摄影师们的脸部表情与嘴型 , 他们虽然堆满热情笑容 , 却也充满令人害怕的执迷与失控 , 搭配声音如枪响一般的镁光灯 , 表达出梦露受到的关注如何吞噬她 。
电影后段 , 透过聪明的剪接方式 , 让使用许多药物的梦露 , 先是迷迷糊糊在飞机上、又不知怎地到了戏院、再搭机、再到车上 , 用画面捕捉梦露脱离现实的无力与失控 , 传递出「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醒来、为何在此」的彷徨感受 。
《金发梦露》的画面在彩色与黑白、以及不同的萤幕比例之间不停调换 , 像是反映梦露内心的疑惑与混乱 , 也象征这位时时被观看的女明星 , 是活在各种不同规格的照片与影片中的 , 旁人从未能看见那个真人 。
画面的绝美气息 , 遇上 Nick Cave 与 Warren Ellis 怪异又带点晕眩感的配乐 , 捕捉到超现实的神韵 , 观众跟着梦露一起被关在这迷幻世界 , 几乎像《噩梦挽歌》那样 , 成为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

《金发梦露》整体技术水准毋庸置疑 , 但这精致艺术作品终究让人却步 , 因为导演忙着逼观众体会梦露忍受的每一分羞辱 , 把她的光彩与快乐全部夺走 , 这究竟是帮她提出控诉 , 还是剥削她?
想想真实世界的梦露 , 目前在洛杉矶的长眠处 , 旁边躺着特别指定要葬在梦露旁的《花花公子》杂志创办人海夫纳 , 而这位仁兄当年仅花一小点钱向日历公司购买权利 , 就顺利将梦露尚未走红时由于缺钱而拍摄的半裸照片 , 放上杂志创刊号 , 其造成的热卖让海夫纳后来得以建立他的事业帝国 , 但梦露可是没被征询过意愿、没拿到半毛钱、甚至没听过一句谢谢 。 可以说 , 梦露于生于死都没有选择 , 得跟这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永远相连 。 梦露生前死后承受的一切还不够吗?对她多一点尊重有如此困难吗?我们需要在《金发梦露》里近距离看她痛苦地替某位总统服务好几分钟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