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莉|她和李宇春、张靓颖同届出道,默默无闻却已是人生赢家( 三 )


她为厨房设计柜子 , 尽可能地安排进足够的空间 。

冰箱 , 烤箱 , 水池 , 餐具 , 调料瓶......
满满当当 , 却整整齐齐 。

厨房另一边 , 有餐桌 , 有工作台 。
床板拉上 , 二层便是她的卧室 。
打开车门 , 车外是鸟鸣的自在 , 车内是温暖的安心 。

驾着这个5平米的家 , 她走在滇藏线上 。
去了歌里的蝴蝶泉边 , 去了乔小刀的荒野之国 。
去了雨崩徒步 。

在林芝 , 5个小时的风雨、大雾后 , 她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金顶 。
有人在这工作7年 , 从没见过这座山峰的全貌;有人等待许久 , 最终放弃 。
也有人只是路过 , 就刚好遇见 。
她说:


“不羡慕刚好遇见的人 , 也不为错过的人惋惜 。
我只感恩 , 我愿意等待 , 它就与我呼应 。 ”

在西藏 , 她把自己画的“大地之树”挂上路标 。
那是附近的一处景观 , 由土地的沟壑形成 , 航拍可见 。
只不过 , 站在地上的人们根本看不见全貌 。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棵“树” , 黄雅莉画下它的形状 。

“希望人们往后再路过一片荒芜时 , 也能感知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 ”

像一只始终飞翔的山雀 , 黄雅莉去了每一个想去的地方 , 做着每一件想做的事 。
哪怕有时 , 只是喜欢某一片森林 。
便停下来 , 吹一吹林间的风 , 闻一闻地上的花 。

哪怕只是沿途捡起了被遗弃的空饮料瓶 。
也能做成星星灯 , 点亮夜空 。


用喜欢的东西填满房子 , 用热爱的事物填满生活 。
按理说 , 她的事业 , 根本算不上什么成功、飞黄腾达 。
可为什么她还能如此享受生活?
黄雅莉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
她的答案是:

“生活的样子 , 没有统一且标准的答案 。
但生活的本质 , 在于尽可能追求内心的热爱 , 并尽全力去实现 。 ”

03
之所以写下黄雅莉的故事 , 是因为最近我总在想一个问题 。
1930年 ,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
到2030年 , 人们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 。
他的理由是 , 到那时候 , 人类的生产力已经够高 。
我们每天只要工作3小时 , 就足够摆脱贫困了 。
可今天看来 , 这个预言显得那么可笑 。
在离2030年无比接近的现在 , “无所事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 , 只是个奢望 。
别说只工作3小时了 , 现实恐怕是工作结束之后 , 还要加班3小时 。
凯恩斯说错了吗?
未必 。
我们的生产力确实很高了 , 机器、车间、流水线 , 制造着我们衣食住行的必需 , 甚至过剩 。
就像我妈 , 一位农村妇女 。
每次从老家来城里看我 , 在琳琅满目的商场服装店里 , 总会感慨地问我:
“你说 , 哪怕全世界的服装厂都关停 , 人类是不是也起码十年有衣服穿 , 不会冻死 。
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多衣服呢?”
话糙理不糙 。
如今技术发达 , 产能够高 , 普通人哪怕真的像凯恩斯说的那样缩减工作时间 , 饿死、冻死也是难事 。
正如前两天热搜上那个消息:
全球“四天工作制”试验 , 大部分试点公司都能成功 。

那为什么我们依旧像陀螺一样 , 越来越忙?
因为忙着抢夺资源 , 满足欲望 。
满足诸如“这个手机出新款了不买就老土了”的欲望;
诸如“车子象征身份 , 手表彰显品味”的欲望;
诸如“放假别人出国游 , 我宅在家很掉价”的欲望 。
就像社会学家郑野夫说的:
“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大时代 , 大家的温饱都解决了 , 可是我们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焦虑 , 这太不可思议了......”
不满 , 不平 , 于是卷生卷死 。
结果发现 , 还是卷不过二八定律、马太效应 。
最后 , 活得越来越拧巴:
紧绷却空虚 , 内耗却麻木 。
04
黄雅莉的生活 , 却让我看到了活着的另一种方式 。
我时常会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画面 。
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 。
在城市很繁忙的某个大路口 , 地上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 喧闹无比 。
空中是交错的高架桥 , 高高低低把天空切得七零八落 , 不同的道路伸向城市不同的角落 。
每辆车 , 都疲于奔命 。
每个人 , 都焦急地等待红灯倒计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