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唯|韦唯迈克尔离婚18年:她带病抚养3个儿子长大,他70岁娶白人娇妻( 二 )


8岁的时候 , 她已经可以登台演出 , 落落大方 , 毫不怯场 。

同年 , 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 , 一家人从内蒙来到了广西柳州 。
不管在哪里 , 她都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 。
外向开朗 , 能歌善舞的韦唯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 。
但唯独父亲 , 总是对她各种瞧不上 。
军人出身的张玉性格说一不二 , 对3个孩子实行了统一化军事化管理 。
他性格暴躁 , 韦唯性子倔强 , 父女俩闹得不可开交 。
张玉常常指着韦唯骂道 , “你就去死吧 。 ”

在父亲这里 , 韦唯很少能感受到父爱的脉脉温情 。
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很僵硬 。
她14岁这年 , 被北京铁路文工团选中 。
两地相隔千里 , 面对人不生地不熟的北京 , 韦唯却头也不回的坐上火车 。
她在心中暗暗发誓 , 再也不要回来 。
14岁的她宁愿一人漂泊在外 , 也不能忍受再待在父亲身边 。

北漂的日子很苦 , 在文工团当学员的韦唯其实跟杂工没什么区别 。
什么累活、脏活她都需要干 , 辛辛苦苦一个月才15元钱 ,

刨去吃饭、住宿的钱 , 她每个月过的紧紧巴巴 。
还要费尽心思地攒下一笔钱 , 等每年春节交给妈妈 。
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 ,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
只不过韦唯这个“贴心小棉袄” , 只是相对妈妈而言 。
在父亲眼里 , 性格乖张叛逆的她 , 依旧比不上乖巧听话的哥哥姐姐 。

文工团工作的这十年里 , 韦唯只回过两次家 , 并且这两次都是趁父亲不在赶回去的 。
她对父亲的厌恶不加掩饰 ,
来到北京后 , 文工团的领导觉得她之前的名字土气 , 建议她换个洋气的名字 。
韦唯想也不想地换成了母亲的姓 , 给自己改名为“韦唯” 。
因为父亲 , 她对大男子主义性格的男生都喜欢不起来 。

随着年纪的增长 , 她出落的愈发亭亭玉立 。
韦唯的长相很是深邃 , 有种异域风情的韵味 。
文工团里追求她的男生不在少数 。
然而她只看上了性格温柔体贴的付笛生 。
就是那个唱《知心爱人》的付笛生 。

不过两人相爱的时候 , 都没什么名气 。
1966年 , 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付笛生小韦唯3岁 , 是团里的长笛手 。
两人虽是姐弟恋 , 但生活中往往是付笛生照顾韦唯更多 。
他性子温和 , 对着韦唯百依百顺 。
两人住在同一栋筒子楼里 , 生活贫朴却幸福 。
然而这样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 终究没能抵得住名利的诱惑 。

02
1986年 , 韦唯参加了青歌赛 。
作为当时最权威的比赛 , 青歌赛成为了很多音乐人的追求 。
这里人才济济 , 连韦唯都未能摘的桂冠 , 最后只得了亚军 。
值得一提的是 , 那一年的冠军是苏红 , 季军是毛阿敏 。

青歌赛扬名后 , 李谷一很快注意到了她这根好苗子 。
同年李谷一的轻音乐团成立 , 她当即向韦唯抛出了橄榄枝 。
对于韦唯 , 李谷一很是看重 。
团里的资源不仅向韦唯倾斜 , 她还时不时地给韦唯开小灶 , 带她去演出 。
在她的全力栽培下 , 韦唯的名气越来越大 。

而她和付笛生之间的矛盾 , 也越来越多 。
“女强男弱”的相处模式是很多感情破裂的前提 ,
1987年 , 两人的感情也走到了终点 。
情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影响到她职场上的得意 。


之后她作为中国首次国家选派的代表 , 参加波兰第24届索波特国际音乐节 , 并一鸣惊人获得了演唱特别奖和最上镜小姐双奖 。

1989年 , 26岁的韦唯站到了春晚的舞台上 。
这一年 , 《爱的奉献》唱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 。

这首歌由黄奇石填词 , 刘诗召作曲 , 讲述了一则众人接力救助一个患病孩子的故事 。
歌词通俗易懂 , 旋律温情舒缓 , 像涓涓细流 , 伴随着韦唯的歌声 , 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怀 。
正如歌声所唱的那般 ,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
身为原唱的韦唯 , 在这一年红遍大江南北 ,
成为了春晚的经典回忆之一 。

第二年 , 韦唯又和刘欢合作了《亚洲雄风》 。
在1990年 , 中国首届亚运会上 , 这首歌再次引发轰动 。

“我们亚洲 山是高昂的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