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为什么这季《脱口秀大会》总被骂?( 三 )


【脱口秀大会|为什么这季《脱口秀大会》总被骂?】向节目输送了小佳、肉食动物、北极熊猫五位演员的来疯喜剧主理人Lucy告诉深燃 , 他们在小佳、肉食动物上节目之前 , 也有过顾虑 , “完了 , 他们要走了 , 我们怎么办啊 , 会有这样的心态存在 。 但去了以后发现 , 笑果其实挺重视和地方俱乐部的合作” , 现在 , 小佳、肉食动物也会经常回到厦门 , 在来疯喜剧演出 , 也和本地的演员们有较多互动 , 已经形成良性的合作状态 。
从这个模式看 , 与此前优爱腾举办的偶像选秀节目相似 , 地方俱乐部就扮演着发掘培养人才的经纪公司角色 , 为节目组输送成熟艺人 , 笑果文化、地方俱乐部、演员三方再分配收益 。
这样的底层商业逻辑 , 让《脱口秀大会5》注定不会是一档单纯的脱口秀比赛 。
脱口秀到了该冷静的时候这看起来是资本运作的逻辑 。 公司需要通过这档节目推出更多的艺人和IP , 参考此前的偶像选秀行业 , 节目不停举办 , 最终导致人才供给端青黄不接 。
但是否该由此苛责笑果文化 , 行业人士看法不同 。
从内容角度出发 , 有人表示忧虑 。 《脱口秀大会》本质是一档选拔节目 , 史炎表示 , 培训和选拔 , 是两种体系 , “选拔不关心播种 , 谁长得高割谁 , 即便再差的环境 , 也能有长到100厘米的 , 而培训是 , 得保证这茬韭菜都得有60厘米高” 。
节目对于人才创作力的消耗非常大 , 当年在笑果时 , 他负责过培训 , “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培养新人 , 在第一季《脱口秀大会》 , 行业已经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 王勉才说一年 , 就硬往节目上推了 。 这几年收割得有点太快了 , 已经跟不上了” 。
为了拓宽创作者范围 , 李诞提到人人都可以说五分钟脱口秀 。 “一些素人的五分钟说的很好 , 然后呢?给这个行业留下了什么呢?”史炎表示 , 这类脱口秀演员很难说有专业能力 , “他们吸引观众的魅力在于人设 , 但人设第一轮用了 , 没新鲜感之后 , 拿什么维持观众的喜爱?”整体速度太快、太赶 , 明年可能连这些人都没有了 。
“行业是按照正常的速度发展的 , 人才培育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 但现在市场需求大于内容供给 , 于是造成了看似青黄不接的人才缺口” , 子龙表示 。
但在他看来 , 这或许也是一种在把蛋糕做大的过程 。 参考《中国新说唱之巅峰对决》 , 他发现节目背后的逻辑是 , 说唱是非主流的市场 , 所以需要不断融合 , 试图瓜分主流市场的蛋糕 。 反观脱口秀也是一样 , 以杨笠为代表的脱口秀演员 , 还要更出名 , 行业才会更大 , “这是行业的发展策略” 。 但复杂的地方在于 , 现在线上脱口秀演员的发展依靠笑果文化和李诞的能力去延展 , 他们的发展策略又决定了未来走向 。
《脱口秀大会》的确有做更大的野心 , 这一季度它的Slogan从人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 , 变为了人人都能笑5分钟脱口秀 , 有从吸引内容创作者 , 到扩大受众群定位的转变 。 但把行业的走向 , 押在一家公司和少数人身上 , 依旧是有较大风险的 。

在子龙看来 , 行业发展理想的状态是 , 需要再出现另外一家类似公司 , 获得不同资本和流量的倾斜 , 形成竞争 , “这两个要求缺一不可” , 这样行业能更蓬勃繁荣 。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 他觉得这个可能性很低 , 笑果文化是一档造星公司 , 国内缺乏像叶烽这样既懂脱口秀又懂制作节目的人 。
归根结底 , 作为一档节目 , 《脱口秀大会》实在承载了太多诉求 。
不论如何 , 它的出现都带动了行业飞速发展 。 来疯喜剧做了7年 , 见证了行业的发展过程 , Lucy表示 , “虽然很多人对节目褒贬不一 , 但说实话 , 没有这档节目 , 线下没有这样的市场” 。 史炎也提到 , 在上海 , 一个不错的脱口秀演员月收入四五万已经不是难事 。 脱口秀演员赚到了钱 。
但发展到现在 , 《脱口秀大会》已经完成了普及脱口秀的使命 , 行业也到了需要冷静的时候了 。
大家都太着急了 。 子龙表示 , “市场突然一下变好了 , 很多演员是暴富状态” 。 他回忆起多年前跟周奇墨、梁海源、程璐一起演出的日子 , 那时一场演出费只有80块、100块 , 要想有演出机会还得在内部PK 。 他们在北京骑着共享单车赶演出的时候 , 就想着“要是能靠脱口秀养活自己 , 就太好了” 。 现在这已经实现了 , 但行业里很多人想的不再是怎么弄好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