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误会吕伯奢?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二 )


曹操误会吕伯奢?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第一个版本:《魏书》说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魏书》的作者是王沈,这位老兄虽然是曹魏大臣,却是司马氏家族的死党,我曾经提及过的“曹髦被杀事件”中的告密人就是他和王业 。由于有了这个“功绩”在,后人对他评价不高,品行的不佳,推广到所做的史书上,也是“可圈可点 。”后来人给他的《魏书》的评定,盖棺论定的是十一个字:“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 。”显然,不是很靠谱,有点失真 。
来看下事件的过程:曹操认定董卓最终不会有好下场,没有接受董卓以朝廷名义所下达的骁骑校尉的任命,跑路回了老家 。途中,曹操带着几骑人马正好路过老相识成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们对曹操随身携带的财物很有想法,联合起来对曹操实施了打劫 。他们抢夺了曹操以及从人的马和财物,曹操奋力反抗亲手杀了好几个人 。这样看来,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属于正当防卫,是吕伯奢家人先对不起他,想要劫持他,他才动的手,最后闹出了人命案,最多也就属于防卫过当 。值得注意的一点,吕伯奢家人并没有被满门屠杀,幸存者应该是不少 。
如果根据这一条的引述,曹操的形象还是正面的,为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奋起反抗的行为,还颇有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魏国的领路人展现的是一种斗士的豪情 。与此同时,作为反面教材,吕伯奢家人及其宾客为曹操的上位很好地做足了铺垫 。当然,这只是一种“一面之词 。”
第二个版本:《世语》说 。“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这本《世语》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挂着刘义庆名头的《世说新语》,因而如果你去翻阅《世说新语》是找不到这条的,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将它搞混了 。《世语》也叫做《魏晋世语》,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经常引用到它,著作者是晋朝人郭颁 。郭颁的事迹没有啥好提的,《世语》也没流传下来,散见在各种史籍中,后人对《世语》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其中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在瞎说,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出处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说郭颁编撰《魏晋世语》:“最为卑劣,其中虚错如此者,往往有之 。”
还是来回顾下剧情: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都在,他们很是客气地招待了曹操 。曹操知道自己违背了董卓的任命,怀疑吕伯奢的儿子们可能要对自己下手,也就先下手为强,在当天晚上亲手杀了吕伯奢家八个人后,扬长而去 。到了这里,曹操变得不太体面,只是因为一点摸不着头绪的怀疑,就杀了吕伯奢家的许多人,这简直就是“滥杀无辜”的典范 。人家都是好好招待着你,也没有其他过分的举动,曹操的恩将仇报,很大程度上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既然是怀疑,也用不着杀人,可以选择悄悄地离去,远远地躲开了,采用这样激烈的手段,表明曹操残杀本性的存在,暴露出人性中的邪恶面 。英雄降格成为枭雄,也只是在这一步之间 。当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 。”
曹操误会吕伯奢?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第三个版本:《杂记》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写《杂记》的是晋朝人孙盛,如果百度下,百度词条中有关他的百度百科,全都是好评,并且还给予了其“良史”的头衔,似乎着这个“著名史学家”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说句实在话,本人对孙盛的了解并不多,但也曾经听到过当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过的一句对孙盛的评论“通天老狐,醉则现尾 。”
再看事情过程:曹操听到了异常动静(食器声,有的解释为刀具发出的声音,也有的解释为厨房器皿的声音),认为这是想要谋害自己,于是当天晚上就杀了吕伯奢家的好多人 。杀完人后,曹操凄怆(悲凄怆然)地说:“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别人对不起我!”接着,他就跑路了 。这个版本还是比较无限接近《三国演义》的,多添加了曹操说话时的神情,说的话着重点也有所减弱,过程更为简化,但核心内容却是没有变 。主题思想上,曹操虽然也是误会杀人,虽然也是死不认错,但并不怎么理直气壮,多了几分凄凉,比起《三国演义》的脸谱化更为人性化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这三个版本,到底哪个最为符合历史,甚至有人说这三个版本全都是不能成立的,鉴于撰写作者的本性,后面这个说法倒是很有市场 。三个版本之间的说法差距太大,中心人物的本质差别太大,这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他们执着于单个版本,从而为自己所设定的主题思想服务,曹操时而成为英雄,曹操时而又泯灭了人性,在他们的论述中,各个版本的运用,成为或是开脱曹操,或是抹黑曹操的最为有力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