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杨迪妈妈:2022年新晋妈圈顶流( 二 )


不经意间揭开很多人小时候的未解之谜: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里一言不发 , 眉头紧皱 , 在外面和朋友吃饭却可以滔滔不绝 , 诙谐搞笑?
因为社会角色和身份不同 。
阿姨们在一起 , 遇到好看的东西 , 第一个反应也是和闺蜜打卡自拍 。
无论几岁 , 约好了出门 , 女生永远到最后一分钟还着急忙慌的 。

被龙虾咬了道口子 , 大哥也没有故作坚强说没事 , 而是弱弱地问:这……要不要打破伤风啊?
旁边朋友犀利补刀:你这伤口 , 晚两分钟都要自己愈合了 。
他们放飞自我地唱卡拉ok , 《好久不见》调不对气也壮 。
低情商:你唱歌跑调 。
高情商:你唱歌有自己的味道 。

离开了一日三餐的家务 , 放下所谓一家之主的庄重 , 甚至舍弃那些有的没的责任和义务 。
和同龄人在一起的他们 , 出走半生 , 归来仍是18 。
我妈当年也是和闺蜜一起嘻嘻哈哈的小姑娘 , 我爸也曾是和兄弟一起骑车跟在校花背后的小伙啊 。
只有在同龄人面前 , 他们可能才会把那些孩子看不到的隐忧和孤独释放出来 。
这也是我第一次 , 如此细致地看一个节目展现父母和子女“保持通话有多难”的 。
姜英策和儿子的对话 , 堪称很多父子电话的模板——
好不好?挺好 。
热不热?挺热 。
客气得像是刚认识没几天的朋友 。 两句话说过 , 爷叔精致的抓发都要耷拉下来了 。

基础问题问完 , 俩头都开始沉默 。 到底父子之间有什么话 , 是我们屏幕外的VIP不能听的?
最后 , 就是看谁比谁挂得绝情快了 。
事后 , 姜英策说:一和儿子聊天就不知道说啥 , 感觉随时都想挂电话 , 没啥好聊的 。
电话无能者不止姜英策一位 , 也不仅仅在父子之间 。
叔叔阿姨们在打电话前 , 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 紧张踱步 , 深呼吸 , 硬着头皮等电话嘟嘟声响起 。

如果那头传来忙音 , 他们还会如释重负般安慰自己:现在的年轻人太忙了 , 有自己的事业 , 没有这么多空余的时间来理你一个老头 。
但如果电话嗖地被接通 , 他们可能还是会手足无措 。
就像姜英策说的 , 你问他一句 , 他就嗯啊 , 很勉强的样子 , 我问他几句就不想问了 。
而最致命的是 , 电话那头还来一句:你还有事吗?
观察员倪萍和易立竞一针见血:其实 , 说这句话的时候 , 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无意识透露的不耐烦 , 可能会伤害到长辈 。
做子女的习惯了 , 日常工作 , 电话是有急事才会打的 , 而且内容往往是通知型的 。
是通知 , 而不是沟通 。
通知是单方面的 , 而沟通是流动 , 是陪伴 , 是互相了解 , 哪怕听你说说今天吃了啥 , 出门遇到谁 , 看到什么有意思的物件 。
很显然 , 从十年前“忙 , 都忙 , 忙点好啊”的公益广告到现在 , 我们仍然缺乏这种“电话沟通” 。
所以饭到正饱 , 酒过三巡 , 困惑的长辈会讨教一些“方法”:有好多话想和孩子说 , 但一打电话 , 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

就像杨迪说的 , 因为这种相处模式大家都习惯了 。
长辈的这种“小心翼翼” , 一半是源于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懂事”教育:孩子们很忙很累要打拼不要去麻烦人家不就是闷了吗自己解决 。
随着子女成家离家 , 孤独感越来越如影随形地包围着父母们 。
太乖了吧!
很多时候 , 那种空虚、不安、怅然 , 想要更好融入社会的念头 , 可能只有和街坊邻居、老同事、老闺蜜交交心——
像刘子剑 , 喜欢拍照 , 因为给朋友拍照的时候 , 他的孤独感可以放到一边 。

像张建忠 , 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给朋友发微信 , 他开玩笑地叮嘱朋友:假如三天内收不到微信 , 就要打电话了 。
而“小心翼翼”的另一半原因 , 是亲子关系的不断变化 。
当一些孩子进入社会 , 彻底独立 , 承担起更多责任时 , 自然会去反思之前的成长 , 反思父母的解决方式 , 反思亲子关系间的权威性 。
心理学教授张昕指出:过去 , 孩子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 , 但随着孩子成长 , 两者间的关系由附属—平等—超越 。

这个时候如何改变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模式?
女性可能天生比较擅长 。 节目中的妈妈其实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 她们选择和孩子处成朋友 。
像同朝霞 , 她不再是什么都会的妈妈 , 遇到问题不逞强 , 而是“让我家宝贝帮忙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