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原理( 二 )
人的意志会干扰认知 , 影响实践 。基于哲学认识论 ,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 , 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其实这个错误早在卢梭的《风俗论》中就指出来了 。卢梭认为 ,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 , 而是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来说的“感觉动物” 。有了世俗的欲望 , 人的感觉器官和主观情绪往往会影响人的判断 , 以至于在明知会造成伤害的情况下 , 还是无法抗拒感官刺激的诱惑 , 做出与认知相反的事情 。
心理过程是否止于认知的最高阶段——理性阶段?其实尼采有一句话很深刻:“我不能知道我不想知道的 。”——情感为认知划了一条线 。情绪是认知之外的东西 。情绪是指人对事物的态度 , 因为心理过程中有心理主观因素 。心理主体——人不是独立于心理过程的 , 所以要把主体和人放入心理过程 。在“自思”的同时要考虑“自感” , 充分考虑人的能动性 。人的能动性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 情感是这种能动性的表现 。它是人们在信息资源网络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 是主体对认知和客观事物做出的评价 , 是从理性阶段走向意志阶段的桥梁 。
认知的最后阶段是理性——如前所述 , 培根和笛卡尔都发现了感性的不可靠性和感觉的欺骗性 。对此 , 关注感性的培根主张用工具来弥补感性的缺陷 , 继续保留感性的主导地位 。笛卡尔主张抛弃感性 , 不是基于感性 , 而是基于思辨 , 构建一个不依赖于感性的理性大厦 。两人都没有找到感性与理性的联系 。培根换了药 , 笛卡尔把孩子连同水一起泼 。
同样的错误发生在对理性的理解上 。康德继承了休谟的怀疑论 , 第一个批判理性 。他在理性推理中发现二律背反 , 从而证实理性是不可靠的 。但是康德的《理性批判》得出了和笛卡尔一样的结论——抛弃理性 , 抛弃理性 , 主张意志自由 。这直接导致了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反理性倾向 。
尼采的唯意志论者用意志否定理性 , 而我们把意志看作理性的进一步发展 。
人类认知的第三阶段:意志在心理过程中 , 意志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并有意识地克服内在障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信息资源网络 。——这是我们对意志的理解 , 但在康德和叔本华时代 , 情况并非如此 。意志被视为一种脱离理性、与理性对立的心理状态 。尼采认为理性就像一个盲人 , 而意志则是一个强大的跛子 。意志躺在理性的背后 , 命令理性前进 。唯意志论出现后 , 西方哲学家纷纷选择抛弃理性 。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的意志自由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 都表现出这种唯意志论的非理性倾向 。这些人没有一个认识到没有理性的意志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 就像没有感性基础的理性认识是幻想一样 。
笛卡尔抛弃了认识的感性基础 , 在天赋论的掩护下 , 建立了一座形而上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大厦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 这个建筑成了真正的无所不包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虽然这个建筑看起来如此巨大 , 但它只能由一个唯物主义者推动——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费尔巴哈出现在黑格尔之后 。他从对宗教的批判入手 , 揭露了黑格尔大厦的脆弱基础及其宗教哲学本质 , 从而成功地击败了黑格尔和天赋论 。
同样 , 那些抛弃了理性的唯意志论者也在走笛卡尔的老路 , 在没有感觉和理解的基础上鼓吹所谓的意志自由 , 而所谓的治疗和改造也必然是盲目和无所适从的 。因此 , 我们把意志放在理性知识的后面而不是相反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肤浅的感性认知 , 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和现象 。第二阶段是深入到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 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三阶段是基于以上两个阶段的意志 。当我们把事情理解透彻了 , 就会有怎么用的想法 , 有实践的动力 , 知道做什么 , 怎么做 。只有在这个阶段 , 理解才能真正完成 。
从认识到实践 , 需要意志和动力作为中介 。
推荐阅读
- 白萝卜和西红柿相克
- 经常吃馒头的危害
- 海带鸡蛋汤的功效有什么?
- 扫地僧为什么杀慕容博和萧远山?天龙八部原著扫地僧死了没
- 就是爱你?就是闹着玩的
- 绿豆不能与什么同吃
- 房间用什么颜色比较好看?卧室房间用什么颜色好
- 甲状腺肿瘤不能吃什么
- 牙齿痛不能吃什么东西
- 手腕骨折不能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