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匡胤?赵匡胤历史( 三 )


可见 , 因为龙袍不好找 , 普通人也不能有 , 因此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时候 , 就是因为缺了它 , 所以才找了一面破黄旗 , 就这么凑合了一下 。
那么 , 这里问题来了 , 赵匡胤的这件龙袍 , 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您千万别跟我说 , 这件龙袍是那“两个太阳”留下的 , 或者是那些士兵们连夜赶制的 。
明朝岳蒙泉《绿雪亭杂言》里面的诗句 , 才是对这件事情最好的注解 。
仓卒陈桥兵变时 , 都知不与恐难辞 。
黄袍不是寻常物 , 谁信军中偶得之 。
可见 , 对于赵匡胤而言 , 这件黄袍要不是预先准备好的 , 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 。而他要这个玩意儿干什么用 , 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
疑点三 , 赵家人的反应 。
根据史料的记载 , 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到京城后 , 赵匡胤的母亲杜氏 , 这位老太太没有一点儿惊慌失措 , 她反而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儿子心中有一个远大的志向 , 今天果然干了 。”
除此之外 , 杜老太太还谈笑自若地补充道:“吾儿生平奇异 , 人皆言当极贵 , 又何忧也 。”
可见 , 哪有儿子都发兵造反了 , 母亲还在家里谈笑风生的道理 。因此 , 杜老太太的表现只有一种解释:赵匡胤想取代后周的事情 , 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 甚至在自己的母亲那里 , 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
因此 , 对于这段历史 , 明人岳正曾 , 曾赋《宋太祖》一诗称赞道:
家母素知儿有志 , 他人却道帝无心 。
史官兼载非相牾 , 后世那知费讨寻 。
除此之外 , 赵匡胤对家里人的妥善安排 , 更是坚定了这首诗句的观点 。
原来 , 在奉旨出征前 , 赵匡胤就秘密地把家人转移了 , 全都安置在了城内的定国寺 。可见 , 要是赵匡胤不想干一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 他为什么要转移自己的家人呢?他根本就是看到了前车之鉴 , 怕自己的家人走上当年郭威家人的老路 , 被京城的皇帝屠杀干净呀!
因此 , 虽然上述的这些历史 , 都是后人的一些野史笔记 , 有些事情不尽可信 , 然而 , 从兵变后赵匡胤一家安然无恙的表现来看 , 赵匡胤确实做了一些安排 , 防患于未然了 。
至此 , 通过剖析这三大疑点 , 赵匡胤到底是“被逼无奈”地登基 , 还是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 , 人心自有公论 , 我就不再阐述定性了 。
当然 , 不管历史多么地疑点重重 , 赵匡胤登基称帝这件事情 , 已经成为一个事实 , 并再也不可能更改了 。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 , 在“稀里糊涂”地黄袍加身后 , 这位意气风发、刚刚新鲜出炉的赵皇帝 , 立刻颁布了自己第一道圣旨:“众将听令 , 你们贪图富贵 , 拥立我当天子 , 那就必须要听我指挥 。”
一听这话 , 众人立刻齐刷刷跪倒 , 他们对着赵匡胤回答道:“唯命是从 。”
很好 ,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看见诸将完全服从自己后 , 赵匡胤立刻与诸位将领立下盟约 , 颁布了那著名的《约法三章》:
第一 , 咱们都是少帝和太后的臣子 , 不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
第二 , 后周王朝的文武百官 , 那都是咱们的好同志 , 不许欺辱他们 , 更不许滥杀一人 。
第三 , 大军进入京城之后 , 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
听从我这些命令的人 , 事成之后 , 重重有赏 , 不服从者 , 一律灭九族!
至此 , 听完这些话后 , 众人的回答也非常痛快 , 就一个字——诺!
于是 , 赵匡胤号令三军返程 。
在大军启程前 , 赵匡胤偷偷地派了两个人 , 让他们第一时间返回京城 , 去给自己干一公一私两件事情 。
所谓“私事” , 就是赵匡胤派遣了苗半仙的副手楚昭辅 , 让他赶在大部队之前 , 偷偷摸摸地进入开封府 , 去保护自己的家人 , 顺便告诉他们:皇帝轮流做 , 今天到我家 , 咱家中了一个超级的六合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