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汽水界的扛把子!雪碧包装瓶换颜色,能否成为可口可乐的奇兵

|柠檬汽水界的扛把子!雪碧包装瓶换颜色,能否成为可口可乐的奇兵

文章图片

|柠檬汽水界的扛把子!雪碧包装瓶换颜色,能否成为可口可乐的奇兵

文章图片

|柠檬汽水界的扛把子!雪碧包装瓶换颜色,能否成为可口可乐的奇兵

炎炎盛夏 , 面对着高温天气 , 一杯冰镇雪碧下肚往往会给人透心凉的感觉 , 雪碧也成为了整个可口可乐集团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 然而就在最近雪碧却突然宣布放弃自己已经使用了六十余年的绿瓶包装 , 有网友不禁感叹“雪碧变雪白 , 灵魂没了” , 那么雪碧之前为什么一直使用绿色瓶子包装长达几十年呢?

这中间有着怎样秘密了?
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1961年上市的产品 ,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柠檬味汽水饮料品牌 , 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超过190多个国家销售 。 \"雪碧\"一词 , 来自于英语4一词 , 意思为妖怪和精灵 。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 雪碧广告的海报当中总会出现这么一个可爱的卡通精灵的形象 , 精灵小子脸上带着顽童般的笑容 , 身边总伴有星光闪烁 , 象征着他活泼的性格和雪碧里的气泡 。 被引进中国之后 , 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 煞费苦心。 雪 , 有寒意符合汽水的清凉口感;碧 , 清澈碧绿 , 契合瓶身外包装颜色 , 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认知 , 又巩固了品牌形象 。 在大夏天 , 这样的饮料名 , 听着就想喝 。 那么同是碳酸饮料 , 为什么可乐瓶是透明的 , 而雪碧的瓶子是绿色的?

以前常说 , 品牌的主色调 , 是一个品牌的视觉识别符号 , 百事蓝 , 可口红 , 芬达橙 , 雪碧绿 , 已经深刻烙印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 而绿瓶包装正是雪碧最核心的 , 也是市场优势所在 , 几乎我们不用看雪碧的标志 , 只有看那个绿色的瓶子就可以确定这个产品是雪碧 。 只要每年夏天的时候 , 看到绿色的雪碧 , 再想起那句“透心凉 , 心飞扬”的广告语 , 就好像有一股凉风吹过 , 让人倍感清爽 。 再加上雪碧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 用绿色易于与其他无色饮料区分 , 如果用透明的瓶身会导致视觉效果不佳 , 且绿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 符合雪碧的特点 , 所以索性采用绿色瓶身 。 但像可乐这种有色饮料 , 用无色瓶装可以使内部的颜色更加突出、鲜明 。

前几年 , 雪碧也像可口可乐一样 , 将瓶身营销玩出了花 , 更加深了年轻人对雪碧绿色瓶身的喜爱 。 2018年夏天 , 雪碧曾与网易游戏进行跨界合作 , 以“渴不及待 , 燃个痛快”为主题 , 推出了15亿瓶带有“雪碧酷爽军团”形象和网易游戏二维码的名为“霸福(BUFF)瓶” 的定制饮料 。 用户通过扫描瓶身二维码 , 就会得到不同的游戏礼包 , 以及更多好玩的游戏内容 。 这对于爱好玩游戏的年轻人 , 绝对是一件超级福利 。 此外 , 雪碧还与网易游戏旗下的五大经典游戏IP:大话西游、劲舞团、楚留香、倩女幽魂 , 天下联合推出了夏日限量罐礼盒 。 雪碧根据每一款游戏特点和人物特色 , 定制了瓶身图案 , 并将经典游戏角色 , 比如大话西游逍遥生、倩女幽魂女刀客、天下玉玑子、楚留香华山门派等印制在绿色瓶身上 , 吸引了大批游戏玩家购买 , 也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绿色瓶身的情感触达 。

可是尽管如此 , 我们还是在新闻热搜上看到了“雪碧将放弃绿瓶”的话题 , 雪碧宣布从8月1日起放弃标志性的绿色瓶子包装 , 转为更加环保的透明容器 , 从而结束了绿色瓶 60多年的历史 。 这种柠檬味汽水也将获得更新的标志和包装设计 , 但绿宝石色调仍将在标签上使用 。 而之所以放弃使用了58年的标志性绿瓶 , 则是雪碧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 。目前 , 虽然所有雪碧瓶是100%可回收 , 但因为机械回收绿瓶再变为透明瓶子的过程实在困难 , 所以可口可乐决定全部转用透明塑料瓶 。

因为绿瓶中含有Pet材料 , 而这种材料通常只能用于一次性产品的回收 , 任何添加剂 , 如颜料都会使塑料更难再利用 , 这意味着更少的机构愿意处理这些有色塑料瓶 。 这就会是一种浪费 , 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 , 而透明的PET雪碧瓶可以被重新制作成新瓶子 , 有助于推动塑料的循环经济 。 所以雪碧放弃了绿色瓶子 , 采用了更环保的透明品质进行包装 。 同样的环保工艺也更加美观 。 现在雪碧在一些国外市场特定的口味 , 如樱桃和无糖已经从绿瓶改用透明塑料瓶 。
很多网友也支持这种包装 , 同时也有可惜的声音 , 毕竟雪碧的绿色包装可是我们青春的回忆 。 但无论如何 , 雪碧已经宣布放弃绿色包装 , 并且是永久性的 。 这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为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 我们应该表示出支持 , 这个透明的白色瓶子被认为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 在环保理念的潮流下 ,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环保的潮流中 , 相信环保这话题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