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把唐朝推翻了吗?为什么安禄山要谋反-( 二 )


邺城由于其超然的历史地位,同样也属于严防范围,与邺城紧邻的汲郡受到影响,也有大量叛军协防 。除了上述六郡之外,还有一个郡其实也是安禄山的重点防守地区,那就是常山郡 。
之所以会防守常山郡,乃是因为此郡位于井陉口附近,这是山西进入河北的重要通道,万万不可大意 。
可当颜氏兄弟振臂一呼以后,常山郡也被光复了,原因很简单:时任常山郡太守的就是颜杲卿 。

安禄山把唐朝推翻了吗?为什么安禄山要谋反-

文章插图
之前所说的六郡由于并不处于唐军反攻的要道,我们暂且不表,单说常山郡 。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常山郡当时的情况很奇怪:此地非常重要,安禄山也派了三名嫡系将领坐镇此处,但配给他们的兵力却不多 。按照史书记载,此时的常山郡大概只有叛军七千人,其中只有大约一百名叛军骨干,其余全部是伪军 。
盖禄山留精兵百人以为钦凑腹心爪牙,其余皆团练民兵胁从者耳,故履谦得醉之以酒,诛钦凑及旦人而散其余耳 。
据我推测,安禄山之所以没在常山郡配置大量军队,主要有三个原因 。
第一、山西的军事重镇大同控制在安禄山手里,在这种背景下,唐军想从山西反攻河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第二、常山郡太守是颜杲卿,他是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 。所以安禄山认为他的政治可靠性比较高 。关键是,安禄山又让颜杲卿的子弟到自己的大本营工作(一方面表示亲近,另一方面作为人质) 。
禄山以杲卿尝为己判官,矫制赐紫金鱼袋,使守常山郡,以其孙诞、弟子诣为质 。
第三、安禄山需要把最多的兵力用于前线,追求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在这种背景下,河北地区他能少留兵,就尽量少留兵 。
应该说,安禄山的想法没有太大问题,但由于常山郡的叛军数量实在太少,所以只要常山郡的军政长官动点心思,就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
理由很简单:常山郡背靠山西,虽然安禄山控制着大同,但唐军想从太原出兵支援常山郡,似乎也并不困难 。
在这种背景下,常山郡很快被光复,安禄山留在常山郡的三位嫡系将领都被杀了 。
看到我这样分析问题,很多迷信英雄史观的人,难免会斥责我唐突颜氏兄弟这样的豪杰 。因为我这样一写,就好像颜氏兄弟在权衡过利弊之后,才决定拥护大唐的 。
可问题是: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当初安禄山起兵的时候,颜杲卿等人接受了安禄山的委任状和官职 。
如果安禄山把防守范阳郡的配置挪到常山郡,我估计颜氏兄弟也就是常山郡军政长官贾循的翻版:还没等动手就被叛军杀了 。
更重要的是:就算颜氏兄弟死忠于大唐,不代表他们身边没有反骨仔啊 。
如果安禄山重兵屯集于常山郡,就算颜杲卿想反正,他们的手下真敢跟随吗?
他们的手下之所以愿意跟随长官干出这种得罪安禄山的事,其中自然有颜氏兄弟的个人魅力因素,但也不能否认,这其中同样有常山郡叛军稀少的因素啊 。
如果没有这种大背景,就算颜杲卿忠义无双,又有什么用呢?他不是还得委屈地接受安禄山的任命,乖乖地待在常山郡潜伏吗?
我这样写颜杲卿,并不是说他因为利益选择大唐,而是说颜杲卿看到客观条件成熟,才决定拨乱反正 。
当时的常山郡有四个高级军政长官:颜杲卿、李钦凑、高邈和何千年 。
除了颜杲卿之外,其它三人都是安禄山的嫡系,因为他们都是安禄山起兵的主要推动者:李钦凑是安禄山的干儿子;高邈和何千年都是安禄山的心腹之人 。
令与假子李钦凑以兵七千屯土门 。
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 。
颜杲卿杀了李钦凑,并把高邈和何千年押送至长安城正法,可颜杲卿自己也很快被安禄山杀了 。
仔细算一下他们的死亡时间,也就相差个十来天 。
常山郡突然挂起大唐的旗帜,是促使河北各地拨乱反正的重要推力 。常山郡的光复,意味着政府军彻底打通了从山西进入河北的通道 。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更得掂量好政府军反攻河北时的后果 。
而且,颜杲卿在呼吁河北各郡军政长官,及时站回大唐帝国一边时,就是说山西通往河北的通道已打通了;政府军马上就要从山西大举杀入河北了,请大家考虑好后果 。
命崔安石等徇诸郡云:「大军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诣郡 。先下者赏,后至者诛!」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