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从2万张猛增到40万张,黄家驹的遗作“以命换命”卖出了顶峰( 二 )



从整体制作来讲 , 《乐与怒》保留了一贯的摇滚本色 , 也延续了走向商业后的精良制作和流行度 , 是BEYOND从成立到解散所有作品中制作水准最为出色的一张 , 也是20世纪90年代香港乐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
在2010年华语金曲奖30年经典评选中 , 《乐与怒》入选“30年30碟” , 《海阔天空》入选“30年30歌” , 可见作品本身的水准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 。 这来自于时间的见证和评审的认知 , 而不是黄家驹的死亡在决定这一切 。
至于《海阔天空》等作品几十年来在大众歌迷中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 这已经无需多讲 。 应该说 , 它早已超出了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本身的意义 , 变成了一个符号 , 承载着一种精神 ,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华语流行作品寥寥无几 。

能成为经典的作品 , 在刚诞生的时候不一定备受欢迎 , 这往往是正常现象 。 所以就算当时《乐与怒》只能卖出两三万张 , 也不用太惊奇 。 而30年后 , 如果你再对比《海阔天空》与当时在电台比它更受欢迎的《永远寂寞》《宝贝对不起》《夏日倾情》《狂野之城》 , 你会觉得哪个更好呢?哪个更被人记住和传唱呢?
当年《乐与怒》的40万张销量 , 确实是因为黄家驹的过世 。 但这种“死亡效应”真的能延续30年吗?能让《海阔天空》等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影响越来越深远吗?显然不可能 。

只能说明一点 , 那样的销量巅峰与他们的原创音乐其实是匹配的 , 本应该不必借助“痛失英才”这样的“情感营销”去实现;而唱片公司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事件后 , 才让BEYOND这张专辑的销量达到了一个巅峰 。 同时 , 黄家驹与BEYOND的影响力 , 尤其是在内地市场的广泛影响力 , 也基本都是在黄家驹过世几年后才慢慢形成的……
所有这一切 , 都给人造成了一种因果假象——似乎如果黄家驹当年不英年早逝 , BEYOND就注定是一支平平无奇的二流香港乐队 , 根本不可能成为今天的华语殿堂级摇滚乐队;如果不早逝 , 黄家驹也注定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乐队主唱 , 不可能成为今天享誉华语乐坛的传奇音乐人!

这种因果假象 , 给不少人造成了一些偏见与质疑 。 但也许是黄家驹的音乐中那种生命力和影响力太过强大且生生不息 , 这些偏见与质疑终究颠覆不了主流审美和认知 。 一代又一代的歌迷 , 都一直被其音乐所影响 , 将黄家驹视为华语流行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果以30年后大众对黄家驹和BEYOND的客观认知 , 再去决定当年《乐与怒》的销量 , 那你敢想象吗?400万张 , 还是4000万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