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又一对“人造CP”以闹剧收场,恋综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二 )


但这其中有不能忽视的区别 , 如果说售后Vlog之类的“营业”是素人嘉宾们自主进行的分享行为 , 那么当这些嘉宾拥有一档综艺时 , 综艺自然面临专业剧组、招商、变现等产品压力 , 那么 , 一系列的产业环节背后 , 他们的身份也就从素人逐渐艺人化 。 对观众而言 , 一直处在聚光灯下的恋爱故事 , 可信度难免会打折 , 不然罗拉和王能能也不会隔一段时间就被传一次分手了 。
从节目到人再到节目 , 这个逻辑简单粗暴 , 但也很容易进入死循环 。
首先被改变的是选角逻辑——既然需要培养热度高的嘉宾 , 为什么不直接找自带热度的呢?于是 , 素人恋综里的网红越来越多 。 《心动的信号4》里的方彬涵、《90婚介所2022》的于佳慧等嘉宾 , 都是具备一定粉丝基础的博主 , 年初爆火的韩国恋综女嘉宾宋智雅同样是YouTube网红 。


宋智雅在节目《单身即地狱》中的“雌竞”名言

不是说网红不能上恋综 , 但当某些恋综嘉宾不能界定为“纯素人”时 , 恋爱的“纯度”仿佛也会大打折扣 , 之前参加了《心动的信号4》的脱口秀演员大熊 , 就被很多观众认为是为了上脱口秀节目来“铺垫热度”的 , 真假暂且不论 , 一旦出现此类猜测 , “素人恋爱故事”这种原本独属于新时代恋爱综艺的光环 , 就褪色了不少 。
况且 , 人是最不可控的 , 即便节目组背景调查做得再仔细 , 塌房也不能完全避免 。 影视剧还可以强调一下“剧人分离” , 引导大家只嗑角色CP , 但恋综显然没有这种捷径可走 。
几位恋综制片人都曾经提到过节目详细的背调流程 , 和专业的背调公司合作 , 让嘉宾做好几百道题组成的复杂问卷 , 但都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 。 毕竟 , 素人演的是自己 , 而不是角色和层层包装的人设 , 节目结束后 , 也要回归自己的生活 。
关系更是不可控 , 情侣分手这件事 , 在生活中都太常见了 , 和平分手还好 , 要是一不小心像“方陈式”这样惨烈BE , 还会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 。 老观众离开 , 狗血剧情出圈 , 路人缘消失的同时 , 也会间接导致恋综在国内的生命周期缩短 。
在眼下这个阶段 , 或许是时候重新讨论 , 当我们在看恋综时 , 我们在看什么?或者说我们渴望看到的是什么?
既然是以爱情为母题 , 不妨回到“爱情”中去讨论 。 言情剧到甜宠剧被看作是一种对爱情的简化 , 剥离了“家长里短”的琐碎日常 , 停留在“百年好合”的Happy Ending 。 更复杂的荧幕爱情 , 应该是《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和金燕西 , 或是《天龙八部》的乔峰和阿朱 , 甚至《三十而已》里离婚又复婚的钟晓芹和陈屿 。



但在目前的恋综里 , 爱情好像被简化成一些符号 , 缺少可被挖掘和感知的空间 。 虽然和现实生活相比 , 创作端本身就是比较滞后的 ,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综艺 , 都习惯把一段关系模型化和标签化 , 但至少多几个“发糖”以外的标签 ,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鲜感 。
举个例子 , 即便是嗑CP , 在影视作品里 , 还有“BE美学”这种思路可供选择 , 但在恋综里 , 大部分时候只有双向选择的甜蜜恋情才能收获关注 , 至于爱而不得的人?只能是镜头越来越少的炮灰 , 稍微“主动冲击”一下 , 还会被指责“介入关系” 。
挖掘爱情的多面 , 还能够帮助节目展示不同类型的人 。 这是恋爱综艺相比于影视作品的优势 , 和平行时空里的甜宠剧 , 或是“纯甜无虐”的乙女游戏相比 , 素人天然具有某种“亲和力” , 但在以“嗑CP”为圆心而展开的恋爱综艺里 , 虽然“失败者”的故事好像总是更容易被代入 , 可“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成功牵手的“胜利者” 。
国内恋综另一重尚未被开发完全的功能是“教学” 。
需要学习恋爱的年轻人很多 , 但这个功能现在基本靠小红书和情感博主 。 《再见爱人》的确让很多人学会了如何处理“后亲密关系” , 看《没谈过恋爱的我》的“母胎solo”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追爱小技巧 , 但这些都太隐晦了 , 国内恋综大部分教学功能还是由观察室嘉宾承担:在关键时刻 , 帮助观众总结一些看似是恋爱经验的鸡汤语录 。
恋爱教学这方面 , 日本恋综极为擅长 。 日本的恋爱综艺都大量带有教学元素 , 而且丝毫不避讳这点 。 2019年的热门恋爱综艺《有点心机又如何》豆瓣评分高达9.1 , 被称为“直女恋爱手册” , 另外一档名为《别被狼君所欺骗》的综艺 , 则是教女生如何在恋爱中辨别“渣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