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技术派分析批评,可能南辕北辙

柴静的“纪录片”一成为热门,不出意料,技巧派们出动了,各路专家各显神通,到视频中找问题,然后发到了微博、微信上,甚至可以做到洋洋傻傻数千字 。
这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基本没有看视频,就能够指出内容中多处的严重问题,当然这后一类都是“砖家”,无论哪个范畴,都能“拍砖” 。
这里说的是前一种真正有料的“技巧专家”,应当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同样有价值 。但如果机会不当,反而可能不仅未起到应有的后果,反而可能被应用、成为了兵器 。
技巧派不会追究这些问题,柴静抽烟就不能说环保(刚才看到这些人被打脸了,柴静不抽烟),柴静开的车不环保(回应说,很少开),柴静的钱是谁赞助的(还没能证明是不是自筹),柴静就是要搞垮中国制作业,经济将倒退(信服这些人的联想才能),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股价将跌停(这一个又瑕疵的纪录片能有那么大能量吗,即使跌停也是庄家炒概念),柴静宣布视频的时光点,为什么人民网、新华社等会推举、评论 。
【不合时宜的技术派分析批评,可能南辕北辙】 真正的技巧派更多说的是直接的技巧问题,例如雾霾的真正起源,造成雾霾的原因,某处只提到皮毛,重点没有提到,某个术语或说法是错的,调查办法不科学,得出结论不精确,不能柴静女儿那个瘤与雾霾没什么关系,甚至那个东西就不应当叫瘤……应当说这些观点中很多都是很专业的,这些技巧派专家如果直接PK的话,可以完胜柴静 。
问题是,他们这么做是要证明什么呢?我信任,大多数人的目标是愿望我们做各方面的改良,让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好 。柴静的目标是什么,好像也差不多(诡计论除外) 。
确定有人会说,公开争辩有利于“理越辩越明” 。十几年前我也是这么以为的,我很老实地剖析某公司(或新产品)的不足,愿望它们能做得更好,但当我的观点或资料一次次被用做对手攻击它们的兵器时,我知道了问题所在 。不合时宜的技巧派剖析批驳,很可能南辕北辙,不仅达不到你想要的目标,反而可能离得更远 。
几点经验教训:
1、专业圈内部的讨论,并不必定合适直接面对普通民众 。
2、针对个人的建议,并不必定合适公开 。
3、当一件事成为社会焦点时,你发出自己的观点会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应避开那个热潮?
4、你发出观点时,应采用怎样的策略,全说,还是说一部分,怎么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