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傲慢的冯小刚,终于付出代价!国民导演沦为不可一世的“刺儿头”( 三 )


她是家庭主妇 , 但北师大毕业 , 随随便便写的文章能拿到二十万稿费 。
她是海归硕士 , 有钱有貌有才 , 追求者前仆后继 。
她是投行老板 , 身家过亿 。
她文化不高 , 外地户口 , 但男友是前途无量的博士 , 还有霸道女总裁闺蜜的保驾护航 。

镜头扫过四合院、名宅豪邸、高档会所 , 美轮美奂 , 就是看不出一丝生活痕迹 。
画面永远呈现金黄色 , 一帧帧美妙如画 , 却让人觉得不着边际 。



可是现实生活中 , 多的是充斥着汗臭味的地铁车厢 , 多的是逼仄群租屋 , 多的是混杂着油烟味和下水道味的小巷……
这些冯小刚不知道吗 , 从未见过吗?
他大概是知道的 。
只不过 , 他已把姿态摆得很高很高 , 不轻易与普罗大众共情 。

冯小刚的创作风格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早期 , 带有浓重的京味贫嘴风格 , 贴近现实 , 贴近普罗大众 。
或许是觉得这样的风格太小气了些 , 在积攒资本之后 , 他转向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以及《一九四二》中的恢宏叙事 。
而后来的《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只有芸知道》则偏向于个人情怀的表达 。
这样的改变与他的成长史是相对应的 。
马未都曾经评价冯小刚 , 说他这个人特别会说话 , 在谁面前都是自来熟模样 。

【冯小刚|傲慢的冯小刚,终于付出代价!国民导演沦为不可一世的“刺儿头”】在马未都、王朔、郑晓龙这一众大院子弟面前 , 彼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傲慢”的资格 , 他必须要把姿态放低 。 在情理之中 , 还有一番心酸滋味 。
他出身草根 , 10岁时父母离婚 , 母亲一手把孩子拉扯长大 。
因家境贫寒 , 他没有上过大学 。
打入京圈时 , 他的起点也不过是个小美工 , 靠着毛遂自荐 , 从美工混成编剧 , 再成为一名导演 , 与王朔合伙成立了影视公司 。
导演路也出师不利 , 三部电影接连被毙 , 冯小刚焦虑得脑袋秃了一大块 。

此时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冯小刚 , 让他拍一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电影 , 于是便有了《甲方乙方》的横空出世 。
千禧年之际 , 一连三部的京味喜剧让他顺势跻身商业大导行列 , 更是成了与张艺谋和陈凯歌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 。
加入华谊兄弟后 , 他拍一部赚一部 , 牢牢的拿捏住了市场 。

商业电影上的技能满点了 , 有了底气 , 不再需要看人眼色了 , 人也随之飘了起来 。
“小钢炮”在此时修炼完成 , 骨子里的“傲慢”也不再遮掩 。
今儿抨击影视圈现状 , 明儿揪住社会议题 , 狠狠痛斥一番 。

地位上升了 , 少了些顾忌 , 自然想跳脱大众审美 , 回归本心 , 拍点自己真正想拍的 。
于是那部筹备多年的《一九四二》终于问世 , 片子是好片子 , 只可惜没什么人捧场 。
也恰恰是从此时开始 , 冯小刚开始把自己独立于群众之外 , 傲慢感渐渐浮现水面 。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有难度 , 他坚持擦边飞行 , 坚持把画面框在圆里 。
切换到观众的视角 , 一会儿方 , 一会儿圆 , 无非是增加观影难度罢了 。


到了《芳华》与《只有芸知道》 , 他索性集中于自我情怀的表达 。
《芳华》里他追忆年轻岁月 , 尚且能勾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 获得50后、60后的广泛好评 。

《只有芸知道》时 , 冯小刚取悦的群体一再缩小 , 甚至乎有种“我就是拍着乐”的感觉 , 受众的广度似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
据他所言 ,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 , 原型是有着30年交情的朋友 , 换而言之 , 是他与朋友的私人共鸣 。
此前怼天对地的老炮儿岁月静好了起来 , 讲了一个“车、马、邮件都慢”的爱情故事 。

可是 , 把观众隔绝在外 , 注定要付出代价 。
1.6亿的票房成绩 , 放在动辄逼近50亿票房的2020年太过磕碜 。
透过荧幕 , 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位文艺青年 , 捧起了冷门书籍 , 看起了小众文艺片 , 那个最接地气的导演不见了 , 只看到小布尔乔亚式的孤芳自赏 。

当阳春白雪在大众面前吃瘪时 , 也只能够拿捏出高姿态 , 抱紧虚无的优越感 , 融入不进去 , 只好说“我和你们没有共同语言” 。
可此时深陷对赌协议 , 四面楚歌的冯导 , 应该没办法视票房为粪土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