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爆火的二舅 治不好普通人的精神内耗

《二舅》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刷屏了 。
11分钟,我们翻完了这位素不相识的二舅的一生,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
有人确实从二舅的身上治好“精神内耗”了 。
许多网友感慨,自己的日常矫情在二舅面前显得是那么不值一提,于是奋笔疾书,继续扎紧额头上的绑带,投入到工作与考试中去 。
也有人被二舅文学整得更抑郁了 。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与观看,二舅的故事也一样 。虽然配的是冷峻幽默的画外音,但深究其内核,沉重得让人悲苦: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
围绕着二舅,后续的集体讨论愈演愈烈,就像对11分钟的视频进行了一次二次创作和文本剖析——
所谓的精神内耗到底是什么?
你的精神内耗被治好了吗?
二舅的苦难,一定要拿来做年轻人的燃料吗?
这个时代的病症,能靠二舅的精神按摩解决吗?
带着这些疑问与困惑,本期虎扯电台想要聊一聊风口浪尖上的二舅,以及在二舅文学背后,《活着》叙事为何仍然吸引着当下的观众?(点击这里收听完整节目)
故事的主角是二舅,但视频的标题写着“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眼,或许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精神内耗” 。
@木子童 专门查阅了心理学资料,发现这是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就像脑子里有两个自我在打架,一个自我说,应该按照顺社会时钟生活;而另一个自我说,我想要诗和远方,不要眼前的苟且” 。与其称为精神内耗,不如叫做城市阶级的延宕与痛苦 。
相比于留守山村的二舅,确实只有我们沉浸在精神内耗之中 。因为我们拥有的选择更多,面临的压力更多元,也更容易产生倦怠感 。
考公上岸、就业环境、房租房贷、育儿压力,抛出任意一个元素,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这并不能被粗暴地归为现在的年轻人“太矫情”和“想太多” 。毕竟与内耗对应的前提,是被说烂的“内卷” 。
那么二舅的故事,一定能治好当下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吗?
答案千人千面 。但我们认为并不乐观 。
二舅的时代悲剧,与我们的延宕痛苦,二者之间无法形成对话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症候,我们如今面临的结构性内卷,与二舅彼时面临的系统性苦难,双方互换位置,仍旧是无解的 。
【视频|爆火的二舅 治不好普通人的精神内耗】二舅被苦难打倒之后,选择爬起来,拄着拐向前行走,这样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敬重,但这样一份敬重,并不是一道解决当代人精神危机的药方 。
就像我们无法用二舅的视频,去劝一个烂尾楼业主别计较、向前看 。每代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痛苦和问题,而这不是一场精神按摩就能解决的 。
我们无法用他人的苦难反哺自身 。
任何苦难都是私人的话语产物,从视频中全程失语的二舅身上,强行咂摸出昂扬积极的力量,这是近乎残忍的解读 。
就像有人说,二舅战胜了苦难,活出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和禅意 。
@渣渣郡 看到这样的评价后,心里不禁产生了犹疑:“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得到过世人追求的财富、名声、社会地位,那么他可以说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人吗?还是说,他只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人,只好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去做一个看上去‘快乐’的人?”
把没有选择的人生称为快乐,这样的做法是残忍的 。无论是全村第一快乐的树先生,还是全村第二快乐的二舅 。他们的快乐都是被人为定义的 。快乐与否,我们不知道,作者不知道,只有他们本人知道 。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不出所料,人们又请出了余华的这段名言,来告诫自己、警醒他人 。苦难虽震撼,但也不必过分沉溺在苦难里自我感动 。
“二舅总有办法”这句话背后,藏着没说的,是“二舅不得不有办法” 。对于中国人来说,唯一的信仰就是活下去,没办法也要想办法活下去 。
就像二舅和姥姥“8866”的留守老人组合,你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酷”,但另一方面,这是乡村养老问题多年来未解决的隐疾,感动时也不要忘记,整个村子,几乎没有年轻人了 。
我们从小集体观看《感动中国》,全篇背诵他人的苦难,把苦难写进作文里,为“伟大”二字反复流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