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古装剧滥用日本元素遭下架,剧组“没文化”真的可怕!

古装剧|古装剧滥用日本元素遭下架,剧组“没文化”真的可怕!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 / 图)
近日 , 古装剧《我叫刘金凤》因滥用日本元素 , 被网友诟病“以倭代华” 。 在争议声中 , 《我叫刘金凤》全网下架 。
尽管这是一部架空古装剧 , 剧中的服化道也未免过于胡来 。 剧中的角色头戴垂缨冠 , 身上穿的是狩衣 , 脚下踏的是木屐 , 吃的是寿司 , 就连放置寿司的盒子也是日本的漆器盒……
国产古装剧里像《我叫刘金凤》这么极端的案例是少数 , 但市面上的很多古装剧里或多或少都出现日本文化的元素 , 只是观众并不了解 , 或者用得多了观众也习以为常了 。
这样的情形正在发生改变 。 日前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 , 指出:“古装剧美术要真实还原所涉历史时期的建筑、服装、服饰、化妆等基本风格样貌 , 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 ”
在一些网友眼里 , 古装剧的服化道——尤其是架空剧的服化道没必要太较真 , 真是如此吗?古装剧里缘何日本元素泛滥 ,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规避误用风险?
服化道很重要认为服化道不重要、无所谓的 , 自然是无稽之谈 。 一个基本常识是:服化道很重要 。
服 , 即角色的服饰 。 化 , 即角色的造型与妆容 。 道 , 与剧情、人物和影视场景有关联的一切物体的总称 。 道具有两大类 。 一类是用于环境造型 , 叫陈设道具 , 大到古代宫殿、城门、长廊、客栈、桌椅 , 小到书画、窗帘、幔帐 。 一种是用于人物造型 , 也叫戏用道具 , 比如佩戴的首饰、使用的武器、吃穿用度等 。
服化道是影视剧的实物补充 , 它是把剧本中的文字想象转化为具体的真实存在 ,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空间创造 。
服化道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 , 它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 , 毕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 , 就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妆容、不同的宫殿、不同的器皿 。 因此 , 服化道直接影响了影视剧“典型环境”塑造的成败 , 也是影视剧“真实感”的关键来源 。
如果是严肃的历史剧 , 那么服化道就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 。 固然无法100%还原出来 , 但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出错 。 比如不能把日本独有的服饰套在中国古人身上 , 宋朝才有的物件不能出现在以唐朝为背景的剧集里 。
那么有人会说 , 我搞架空呢 , 是不是什么元素都可以借鉴?的确 , 架空背景里所有的古代元素都可以“为我所用” 。
但最重要的一个底线是 , “不要随意化用、跟风模仿外国风格样式” ,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不用的同时 , 还偏偏扎堆到别人的文化里去攫取各种元素 , 甚至像《我是刘金凤》那样直接复制黏贴 , 会在潜移默化中形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以为我们的文化就是那样的) , 并遗忘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色 。
滥用的发生古装剧滥用外国元素的情形是如何发生的?
很难一概而论 ,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事实上 , 古装剧里出现日本元素 , 并非是这些年的现象 , 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存在了 。
譬如1995年老版的《三国演义》 , 豆瓣评分高达9.5 , 但经过专业人士的辨认 , 剧中出现了“日本盔甲才有的栴檀板鸠尾板等结构 , 服装上也出现了与日本阵羽织极为相似的结构” 。 2005年备受好评的《汉武大帝》 , 豆瓣评分9.2 , 剧中的女性角色借鉴日本艺伎的妆容……
这一情形的发生 , 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 更多是“无心之失” 。
譬如《三国演义》 , 这部剧筹拍时处于中日文化交流的蜜月期 , 当时国内的盔甲复原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 , 剧组工作人员可参照的样本很少 , 干脆从日本“拿来主义” 。
《汉武大帝》也是这一情形 , 化装师刘晓东解释 , “就化装问题 , 剧组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商榷 。 日本文化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 而非我们去模仿 。 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 , 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 。

新世纪以来 , 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 , 1990年代古装剧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已经不存在了 , 比如国内的文物复原工作很完善 , 基本上是想要拍哪个年代 , 都有服化道可以对照 。
在此背景下 , 古装剧对外国元素的滥用反而愈演愈烈 , 包括一些备受好评的古装剧 , 也存在一些日本元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