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港影:从十五家港媒联合推荐十大港片说起

花样年华|港影:从十五家港媒联合推荐十大港片说起

文章图片

花样年华|港影:从十五家港媒联合推荐十大港片说起

文章图片



在文字中证道 。 ——唐泪
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 。

有十五家香港媒体联合推荐了十部香港电影 , 谓之“十大港片” 。
时间跨度从1997年到2013年 。
分别是《半生缘》、《喜剧之王》、《花样年华》、《卧虎藏龙》、《无间道》、《功夫》、《新警察故事》、《叶问》、《岁月神偷》和《一代宗师》 。
电影品质都在水准之上 。
但似乎标准并不统一 , 也没有遵循综合优势的原则 。
比如《半生缘》和《花样年华》、《岁月神偷》是纯粹的小众文艺电影 , 《新警察故事》和《叶问》是功夫动作类型 , 《卧虎藏龙》、《功夫》和《一代宗师》更近杂糅 , 《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探索转型之作 , 而《无间道》则是一出商业大片 。
小众和商业夹杂 , 莫衷一是 。
而其实这个选择跨越了三个十年 , 所以若综合商业和口碑两个指标 , 或更有意思 。
换句话说 , 可以撇开小众文艺电影 , 另立一榜 。

比如九十年代 。
1998年的玄幻漫改电影《风云之雄霸天下》可占一席 。
这是嘉禾电影在恭送成龙去往好莱坞之后 , 签约郭富城试水市场的首部大制作电影 。
电影开创了大规模计算机特效应用的先河 , 以两位新“人王”演员的联手 , 大败当年所有对手 , 以4153万的票房登顶年度冠军 。
而在“熟男”纵横的香港影坛 , 两位青春偶像也当真是掀起了真正的偶像热潮 。
所以这个年冠其实也并不是一种意外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 都可堪称香港影史的里程碑式作品 。
另一部自然是1999年的《喜剧之王》 。
在1994年就拿起导筒的周星驰 , 渐进式扔掉无厘头标签 , 并逐渐在作品里去芜存菁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的表演和导演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 至《喜剧之王》的时候 , 恰好就达到了一个能力融合的临界点 , 所以有了这部作品的出炉 。
简单说 , 就是表演的极简与思考的深度 , 转型后的周星驰即以之为胜 。
两个年冠 , 品质与口碑、开创性的三者合一 。

零零年代的选择应该更多 。
除了联合推荐的《花样年华》、《卧虎藏龙》、《无间道》和《功夫》 , 还应该要加上一部《十月围城》 , 而《新警察故事》和《叶问》则可斟酌 。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虽然属于小众文艺电影 , 票房表现也较为普通 , 但这部电影诞生了华语影坛的第二个戛纳影帝 , 即便仅以此而论 , 也该有入榜资格 , 而另外三部电影则更无须多言 , 《无间道》和《功夫》甚至能堪称零零年代的十年最佳之选 , 至于选哪一部 , 自行判断 。
此外就是《十月围城》 , 这部电影内地票房近三亿 , 香港票房1662万排名十大票房榜第三位 , 在当时尚未爆发的内地市场表现极佳 。 次年该片更横扫了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16项提名最终夺得8项 , 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三项大奖 。
而《新警察故事》虽然为成龙带来金鸡影帝的荣誉 , 但内地票房仅4300万 , 论及艺术价值 , 自然也无法与《十月围城》匹敌 , 《叶问》同理 。

进入一零年代 。
首先应该提名票房与口碑兼收的《寒战》和《无双》 。
2012年的《寒战》夺得年冠并在内地大爆2.54亿 , 2016年的《寒战2》再夺年冠并打破影史票房纪录 , 在内地取得6.78亿的票房 , 2018年的《无双》夺得年亚并在内地破十亿票房 , 最终12.74亿 。
而与亮眼的商业表现相得益彰的是口碑 。
前者打破香港警匪电影的窠臼 , 为香港警匪电影开创了一条新路 , 更奉献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警队“高层”人物形象 , 后者是华语电影首次采取反转悬疑叙事而又大获成功的典范 。
也分别横扫第32届和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相比 “强弩之末”的王家卫作品《一代宗师》 , 这两部电影毫无疑问更有资格成为港片代表 。
十个名额已去其九 。

如果以商业电影而论 。
或还有一部遗珠 , 即2007年的陈可辛电影《投名状》 , 场面磅礴而人物刻画生动 。
若以小众文艺电影视角观察 , 2005年的《父子》、2012年的《桃姐》和2015年的《踏血寻梅》都可与1997年的《半生缘》、2010年的《岁月神偷》交相辉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