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文革中《杜鹃山》的改编是艺术的升华,现如今创排《乌豆》是倒退

街拍|文革中《杜鹃山》的改编是艺术的升华,现如今创排《乌豆》是倒退

文章图片

街拍|文革中《杜鹃山》的改编是艺术的升华,现如今创排《乌豆》是倒退

文章图片


京剧艺术传承至今已经二百多年历史了 , 二百多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 , 然而京剧剧目分为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题的传统戏和以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为主的革命现代京剧 , 这二者其实都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且都是必不可少的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京剧 , 并且从1964年开始传统京剧逐渐退出了舞台 , 这一时期先后创排出了《白毛女》、《节振国》、《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等等优秀剧目 。

这些剧目确实经典 , 并且凝聚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 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但是这些剧目不是一蹴而就的 , 而是经过反复琢磨改进的而造就的经典 。
我们举几个例子 。
像《海港的早晨》是上海京剧院创排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 , 这出戏后来就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改成了《海港》 。 这种改编确实成功 , 像其中李丽芳饰演的“方海珍”至今都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
再有就是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改编成了《沙家浜》 , 这也是一种成功 , 就连汪曾祺先生都表示《沙家浜》更加的紧凑 。
最后就是《杜鹃山》这出戏 , 这出戏最初是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马长礼等京剧名角担任主演的剧目 。 说实话 , 这时候的《杜鹃山》在剧情上并不算成功 , 只不过是这些大师级人物在托着 , 所以也只能算是一种尝试 。 后来经过不断修改杨春霞、马永安版本的《杜鹃山》出现了 , 这个版本不仅仅有杨春霞等人的表演 , 也融合了于会泳等文艺工作者设计的唱腔和音乐 , 尤其是在剧情上更加连贯 。
【街拍|文革中《杜鹃山》的改编是艺术的升华,现如今创排《乌豆》是倒退】
当然了 , 这出戏的成功也离不开裘盛戎、马连良、赵燕侠等名家的尝试 , 所以杨春霞版本的《杜鹃山》是前者的升华 。

只是不知道北京京剧院近些年复排的《乌豆》是什么意思?难道认为朱虹等演员超过了马连良、赵燕侠、裘盛戎等京剧大师了 , 还是认为这出《乌豆》强于杨春霞、马永安版本的《杜鹃山》呢?

我认为这种改编是一种倒退 。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 谢谢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