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落子七年后,菜鸟成为行业“灭霸”了吗? 菜鸟与阿里的七年之痒( 三 )


阿里巴巴很清楚菜鸟网络对集团的价值 。2017年9月和去年11月,阿里巴巴两次增资菜鸟,持股比例从47%增至51%,再增至63% 。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
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布局,菜鸟网络逐渐出现“收网”迹象 。
菜鸟想收网与自建物流的JD.COM不同,菜鸟网络更喜欢用资本运作来整合物流资源 。
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投资了“四通一达” 。除大云外,百世、申通、童渊、中通的股东仓位从第一到第三不等 。阿里巴巴投资快递公司的意图很明显:加强对快递公司的控制,同时控制物流资源,抵御电商同行的竞争 。
除了快递公司,阿里巴巴还在配送、即时配送、智能仓储、大宗物流、干线运输、智能快递柜、跨境物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投资 。,并在“撒网”后,集合了相关力量为菜鸟网络服务 。丹鸟的孵化就是一个例子 。
值得注意的是,据《首都大侦探》观察,近期北京部分小区的“妈妈岗”已逐渐改为“菜鸟岗”——除了名称变更,普通用户对此几乎没有感知 。据驿站工作人员介绍,从“妈妈驿站”到“菜鸟驿站”,除了店里用的系统,什么都没变 。
母邮站是童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案,其思路与菜鸟驿站类似 。品牌转型透露出的信号是,菜鸟网络或者快递公司正在接管权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布局 。

不难感知,菜鸟网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合作角色,其布局背后都有符合阿里巴巴体系利益的方向 。经过纵横整合,菜鸟网络拥有了大量的物流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大程度地应用到成长和竞争中,将考验菜鸟网络下一步的战略 。
菜鸟网络的优势在于,不用自己做苦力,也能掌握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 。相比“通达系”,菜鸟网络靠打价格战,赚取微薄利润赚钱要容易得多,这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的平台思维 。
然而,棘手的道路也伴随着成本 。菜鸟网络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对合作伙伴的控制力不足 。即使总体上能提高效率,但性能的细节还是很难解决,这也是菜鸟网络最后不得不孵化一只鸟的原因之一 。
更重要的是,“通达系”本质上是对手,与菜鸟网络合作并不意味着竞争会被搁置 。
虽然菜鸟网络呼吁“通达系”更侧重于能力和经验的升级,而不是单纯依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但近年来义乌的快递价格战依然激烈 。想要战斗在一线的“通达系”要为菜鸟网络的愿景共同努力,真的很难 。
另外,并不是所有通达系成员都全心全意认可菜鸟网络这个“大佬” 。
公开资料显示,大云直到今年才让阿里巴巴正式入股信息资源网,股权比例仅为2% 。近日,大云战略投资德邦,被普遍认为是其不愿加入菜鸟系,试图联手德邦开辟独立发展之路 。

对于大云以外的快递公司来说,菜鸟网络存在一些被动因素 。菜鸟网络的赋能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利润空必然会受到挤压,存在沦为平台管道的风险 。如何平衡“通达系”之间的关系,平台与快递公司之间的关系,是菜鸟网络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
相比对手,菜鸟网络选择了相对棘手的方式,但要实现壁垒的加固,在平衡各方关系、进一步深化平台思维的同时,该啃的硬骨头还是要啃 。
越飞越高的新秀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JD.COM、拼多多、顺丰等头部玩家都在虎视眈眈 。如何延续平台模式的优势,同时提升物流体验,不仅关系到菜鸟网络本身,对淘宝和天猫,以及阿里巴巴整体新零售布局都有重要意义 。
在菜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本已激烈的物流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变革 。
【马云落子七年后,菜鸟成为行业“灭霸”了吗? 菜鸟与阿里的七年之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