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港影:不饱和竞争,巨星的崛起,与“神话”般的九十年代

电影|港影:不饱和竞争,巨星的崛起,与“神话”般的九十年代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不饱和竞争,巨星的崛起,与“神话”般的九十年代

文章图片

电影|港影:不饱和竞争,巨星的崛起,与“神话”般的九十年代


在文字中证道 。 ——唐泪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叙述 。
虽然很多资料 , 都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归入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
但其实星光略缺 。
甚至可以归入香港电影的“不饱和竞争”阶段 。
而真正所谓巨星的崛起 , 则是在八十年代的后半程才进入状态 。
进入九十年代 , 方有“群雄逐鹿” 。
待得黄金十年过后 。
巨头时代来临 。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 。
复盘七十年代 , 会发现这么一个现实 。
王羽、狄龙和姜大卫尚未在功夫片领域完全成长 , 就被从好莱坞归来的李小龙压制得黯淡无光 。
他接连以《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推高香港电影票房 , 并重新定义了功夫片 , 致使他猝然离世之后 , 功夫片领域出现真空 。
而当年包括成龙在内的一大批动作演员模仿李小龙的经历 , 则证明了没有人可以依靠模仿成为巨星 。
所以接力李小龙的人是许冠文 , 电影类型则从功夫置换为了喜剧 。
直到七十年代末 , 成龙才在许冠文出片的间歇期以《笑拳怪招》和《师弟出马》夺得了自己的年冠 , 开始崭露头角 。
而在这个十年 , 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名字 , 大概就只有李小龙、许冠文、成龙 , 以及王羽、许冠杰、许冠英、洪金宝、狄龙和姜大卫这么九位演员 。
这个趋势延续到了下一个十年 。

1981年 , 许冠文推出一部《摩登保镖》 。
将票房纪录推高到1776万 , 并于次年夺得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之后 , 开始淡出影坛 。
新艺城崛起 , 携手许冠杰和麦嘉 , 连续推出三部《最佳拍档》 , 两破票房纪录 , 最高上探到2928万 , 随后急流勇退 。
经过多年摸索 , 洪金宝开创了时装动作电影风格 , 日后由成龙发扬光大 。
1985年 , 洪金宝携成龙推出《福星高照》 , 票房达3074万 , 一举将香港票房推高过三千万关口 。
次年 , 一直在小众电影中沉浮打转的周润发携《英雄本色》崛起 。
这部电影本来是为狄龙量身打造的枭雄电影 , 但蓄势多年的周润发实在光芒太过 , 即便多年以后 , 提到《英雄本色》必然想起小马哥 , 提到小马哥就必然想到周润发 。
这部电影 , 能让庄文强导演连续在影院看上整整一个月而不觉乏味 。
此后进入周润发时代 。
四年内三夺年冠并两破影史票房纪录 , 也在四年内三夺金像奖影帝 , 这种表现堪称“空前绝后” 。
女星不提 , 如果不考虑许氏兄弟 , 较为知名的演员大略有成龙、周润发、梁家辉、郑则仕、李修贤、洪金宝、曾志伟、林正英、刘德华以及钟镇涛、陈百祥、吴耀汉、冯淬帆等人 , 张国荣正在乐坛发力 , 而梁朝伟则尚未绽放光芒 。
而从上述名单可以看出 , 排除动作巨星成龙 , 真正具备“偶像式”叫座力并已经出头的商业片演员 , 可能只有周润发和刘德华二人 。
直到“神话”般的九十年代到来 。

这个十年非常神奇 。
它是香港娱乐的巅峰十年 , 却又有不可逆转的“衰微”暗藏其间 。
香港娱乐圈在这个十年统治了整个华语世界 。
不但有“双周一成”的垄断影坛 , 也有四大天王的横压乐坛 , 更将影响力延及了整个华语世界 。
周星驰自1990年一飞冲天 , 就隐有压过成龙和周润发之势 , 而自从1988年周润发第二次夺得年冠开始 , 成龙更是憋屈七年未曾夺得过年冠 。
另一个神奇之处 , 是四大天王的跨界影坛 。
而即便不包括影坛出道且资历极早的刘德华 , 另外三人也皆番位强势 。
在影坛耕耘十年又复在乐坛登顶的刘德华 , 成为九十年代“五大巨星”之一 , 与“功夫皇帝”李连杰几乎并驾齐驱 。
郭富城在1990年爆红 , 随后携前三张唱片皆勇破百万销量的威势回流香港 , 又凭首张普通话精选集和首张粤语专辑皆大破六白金的成绩 , 惊天获封天王 , 其后迅速在影坛打开局面 , 在1992年和1993年内上映电影十一部 。
张学友携“歌神”之名 , 虽配戏较多 , 但也有不少担纲之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