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赋和琅琊榜有什么关系,上阳赋中的琅琊王氏-( 二 )
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卧冰求鲤”的典故:话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王祥的继母(注意,是继母)说想吃鱼,于是,王祥就去河边捉鱼 。然而,由于当时的气温太低,河面结起了厚厚的冰,很难下水捉鱼 。王祥想尽各种办法,也没能破冰,于是,他就脱了自己的衣服,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将冰面融化 。或许,是王祥的行动感动了上天,忽然,冰面裂开,从裂缝中跳出两条鲤鱼 。乡亲们纷纷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顺感动的上天 。
文章插图
很显然,这个故事是经过夸张的加工的,别说鱼会不会自己跳出来,就说王祥想用体温融化冰,我们用自己真实的经验可以想象,恐怕他非但融化不了冰,能不能活着回家都很难说 。
但是,抛开这个故事夸张的描写,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下,王祥为啥会有这样的故事?
首先,王祥真的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实际上,王祥还有个“孝感后母”的故事更有名,说是一次,王祥的后母朱氏曾经暗自想杀害他,恰好碰上王祥夜里起床小解,只空砍得被子 。不久,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想杀自己,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朱氏见状深受震撼,从此幡然悔悟,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他 。
如果王祥不是个孝子,就不会有“孝感后母”,为继母“卧冰求鲤”的传说 。
其实,王祥的孝子故事流传甚广,背后是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意识形态所推动的 。在儒家的伦理秩序中,孝的地位数一数二 。在汉代的《孝经》中,“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又将对皇帝的忠和孝联系了起来 。
文章插图
在儒家的意识形态中,皇帝是天下人的父,对皇帝的忠诚就是尽孝 。相应的,在家里,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 。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汉代的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 。
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在琅琊郡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以至于有人请他出来做官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王祥被徐州刺史吕虔看中,聘请他做了别驾,这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权力很大 。王祥很快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 。
王祥的有口皆碑的政绩,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 。到了魏末,他甚至做到了司空的高位 。
王祥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声望 。因此,不管政权是否更替,皇帝是姓曹还是司马,都得认“琅琊王氏”这块招牌,只要这块招牌不砸,它就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士族力量 。
除去为家族奠定了“道德声望”之外,王祥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作为祖训家风的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它被后人概括为八个字:“与时推迁,平流进取 。
”所谓“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的大势,特别是要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 。所谓“平流进取”,就是做人、做事,要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 。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看看“琅琊王氏”的人是怎么做的,你就明白了 。
先说王祥本人 。话说,在王祥八十岁那年,已经加了九锡,距离篡位只差一步的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皇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
面对改朝换代,王祥既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 。王祥不偏不倚,保持了中立 。
为啥王祥会这样做?因为,王祥是道德模范,这个时候,他越是摆出中立的清高姿态,司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来为自己服务 。
在司马炎想要利用他的声望,封他为公爵的时候,王祥没有拒绝 。不过,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马氏的亲信,并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调从事,还请求退休,司马炎开始不同意,但是,在王祥的一再请示下,终于批准了他 。退休三年以后,王祥就去世了 。
王祥为后世子孙以身作则,留下了“与时推迁,平流进取”这样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 。这在忠烈人士看来,或许存在一些道德瑕疵,但这也和当时开始形成的门阀政治时代背景有关: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声望,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 。
推荐阅读
- 第一次离开家去上学作文,第一次离开家的作文600字-
- 方脸型适合什么发型?
- 斩草不除根打一字谜?
- 微信拉黑再删除永久加不上是真的吗?
- 学硕和专硕有什么区别?
- 发型|“理发师给我吹完发型的我,和自己吹头发的我,我人傻了好吗”上当了
- 凉粉是怎么做的-加什么东西-,凉粉上面放什么配料-
- 男人晚上睡觉出冷汗
- 娶了ktv上过班的女人,娶一个ktv上班的女人-
- 坟上的鬼火是什么,鬼火由什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