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80年代,北影厂6对青年演员组成明星夫妻,如今仅剩两对白头相守( 二 )


那么他们分手的原因是什么?而另外两对恩爱到老的秘诀又有哪些呢?
一、徐敏和张金玲
当年 , 大家多么看好这对北影厂年轻演员的婚姻啊 。
他们都是80年代北影厂力捧的“小生”和“青衣” 。
徐敏陆续主演了《亲缘》、《405谋杀案》、《零点起飞》、《破雾》等电影 , 还和妻子张金玲共同出演了《经理室的空座位》 。 他英俊的扮相 , 儒雅的风度 , 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而张金玲更是佳作频现 。 自1974年因在重拍版的《渡江侦察记》中扮演刘四姐而走红后 , 张金玲便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期 , 陆续主演《希望》、《山村新人》、《从奴隶到将军》、《瞧这一家子》、《黄英姑》等电影 , 都是妥妥的女主角 , 和刘晓庆、李秀明一起 , 并称为“北影三花” 。

两人是在长影厂拍摄《希望》这部电影时相识 。 那时张金玲已是备受瞩目的电影明星 , 而徐敏则还名不见经传 。 然而两个年轻人却因为共同的追求和相同的爱好 , 而建立起了好感 。
当时老一辈艺术家张瑞芳也非常关心这对年轻人的婚事 。 1978年 , 在拍摄电影《大河奔流》期间 , 张瑞芳就撮合两个人在一起 。 而张金玲也认为徐敏人实在 , 很不错 , 于是在1978年5月 , 他们就举办了婚礼 。

婚后张金玲也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 , 新家就建在北影大院的宿舍楼 。 刚办完简单的婚礼 , 张金玲就赶往《从奴隶到将军》摄制组 , 承担起了塑造女主角索玛的表演任务 。 而徐敏也加入到了新片的拍摄 。
这其实就是电影演员的常态——聚少离多 。 这大概是许多明星夫妻最终未能携手走完全程的重要原因 。

张金玲其实骨子里是个很传统的女性 。 她结婚之后就将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家庭建设之中 。 为此她推掉了许多片约 , 其中就包括后来让刘晓庆名气更上一层楼的《火烧圆明园》 。 当时李翰祥导演的计划是让张金玲演西宫 , 让刘晓庆演东宫 。 然而就在准备角色的过程中 , 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 。

【刘晓庆|80年代,北影厂6对青年演员组成明星夫妻,如今仅剩两对白头相守】一个女演员 , 得到一个好角色有多不容易 , 张金玲自然十分清楚 。 但她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 , 还是决定放弃拍戏 , 而安心养胎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张金玲与那些为了拍戏和出名而不顾一切的女星 , 还真是不一样 。 在她看来 , 一个女人成家之后 , 如何做好一个妻子和做好一个母亲 , 更为重要 。

1983年6月 , 张金玲和徐敏的儿子徐艺倍在北京诞生 。 张金玲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 为了更好地陪伴儿子 , 她决定息影 。 而赚钱养家的任务 , 就全都落到了丈夫徐敏身上 。
可是婚姻这件事 , 并非是一方做出的牺牲多 , 就会更加牢固和幸福 。 在相处的过程中 , 张金玲和徐敏都发现其实两人的差异还是蛮大的 , 性格也不同 , 经常会因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 这让他们烦躁不安 , 也对这份婚姻感到心灰意冷 。

1988年的春天 , 两人悄悄办理了离婚手续 。 这对曾被很多人所羡慕的明星夫妻 , 最终在相伴10年之后 , 还是以分手作为结局 。
不过好在离婚后 , 他们仍是朋友 。 儿子徐艺倍虽然是跟随母亲长大 , 但也经常会去父亲家小住 。 1989年 , 张金玲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儒商张正 , 不久两人成婚 , 婚后生活得很幸福 。 2003年 , 徐敏也与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李小燕举办了婚礼 , 同样不离不弃走到了现在 。

由此可见 , 人这一辈子 ,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 有多么重要啊 。
二、陈国军和刘晓庆刘晓庆这个我行我素的女子 , 似乎婚姻对于她来说 , 并不是最重要的 。 而事业才是 。

1978年 , 为了获得北京户口 , 她选择和在总政歌剧团拉小提琴的王立结婚 。 但她并不爱他 。 甚至还对丈夫所表现出的亲近感到厌恶 。 她结婚刚过三天就外出拍电影了 , 而且一口气连拍了3部 。

她显然不想回到那个家 。 更无法给予王立所渴望的家庭温暖 。 这让王立深感失望 。 在一次争吵后 , 王立给了刘晓庆一巴掌 。 而正是这一巴掌 , 使得刘晓庆找到了要和王立彻底分手的理由 。
她住到了北影厂招待所 , 然后在1981年 , 她在去长影厂出演《心灵深处》时 , 遇见了让她怦然心动的陈国军 。

彼时陈国军也有家室 。 他的妻子是同为长影厂的演员赵雅珉 , 两人还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