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

笔者尝试回答您的问题:
一、儒释道说的“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觉性”,把觉性打开就是“静的状态” 。从心里“无序焦虑”状态进入“静”的状态 。它不是什么高深的境界,但它是一种很具体的生命体验 。而且我们很难从思想、认知的角度进入“静”的状态,是实践性的 。

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

文章插图
二、不要把“静”想的太玄乎,静的反面是“无序焦虑”,其实可以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 。因为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
一方面人的大脑30秒就会产生各种杂念,也就是说心理的无序焦虑状态就是一种常态,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大脑中枢神经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我们每天要面对数百万亿位的信息,大脑若被这些不相关的信息和事瓜分着(或者想着结果或者计算得失),往往让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事情中,所以内心的宁静就难以涌现 。
这个时候就要靠“有序的心理状态”筛选然后进入意识 。这种“有序的心理状态”物理学家也叫“心流状态”,说白了,安静专注让人快乐,注意力一直能留在当下的事情中,不用想结果,也不会分心,内心的统一感受成就美好体验,处在心流时的并不感到快乐,你专注做事,自己都忘了 。过后回味就会有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让你快乐 。
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

文章插图
三、怎么才能进入“静”的心流状态呢?1、首先,安静的自然环境确实可以让你放松,助益你进入“静”的状态 。尤其在事务繁忙感觉心里失序之后可作为一种调节 。
但若自己位况上该做的事情没有有效的应对,天天跑到大自然里去修心,“想安静”,其实也是自欺逃避,更安静不了,甚至很有可能越来越焦虑,恶性循环 。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诚实),获得实践的成长心得,才能获得幸福感的、获得安静清晰的心流体验 。
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

文章插图
2、其次、要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及时反馈 。
因为心理学发现: 相对人被迫做一件事,一个人没事可做,漫无目的的时候,才是体验最差的时候,他的精神涣散,没有精气神 。也会陷入忧虑、恐惧、无聊这些负面情绪里 。所以,不管目标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比漫无目的行动来的好 。
另一个是目标要及时反馈 。它能让人在每完成一步之后立马知道自己完成的好不好 。登山的人每攀登一步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又上升一截 。
清晰的目标和及时反馈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清晰的目标你根本不可能有反馈因为你不知道做到了没有,大部分人不容易坚持,都是目标不确定 。
比如:
健身“每次尽量做”就是一个不清晰的目标,你大脑还要在做的时候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尽力了啊?”很难投入 。
但是如果是“做到20个一组,组间休息30秒,实在做不了就放下” 。这就是一个清晰能反馈的目标 。
及时反馈不至于让你浑浑噩噩的,清晰自己在做什么 。
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

文章插图
【一 儒家静坐姿势,儒家的静坐功夫-】3、最后,做的事尽可能要和自己的能力和挑战匹配 。
因为高能力、低挑战容易无聊;低能力、高挑战容易焦虑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无聊就是焦虑,这种体验怎么让你坚持下去呢?对吧?
因为心理学发现当难度略高于5%-10%的时候最容易有心流 。而人在注意力集中很容易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安静状态 。此时的你身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情绪,甚至连自我都不见了,但感觉却很舒服 。过去两小时就好像两分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 。
所以,关于“静”的心流状态,大家要去实践,实践了,你才就有心得 。以上就是我对儒释道静的理解 。
感谢您的阅读 。
谈到守静,有这样一个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列御寇,时人尊称他为列子 。列子从小善于射箭,而且百发百中 。更有奇者,他每次射箭左手臂上放一盛满水的杯子,右手搭弦一发紧接一发,次次中的而且杯中的水一点也没洒出 。因此,列子对自己的技艺很是满意 。
有一天,一个叫伯昏暓人的修道者路过,正好看到列子在练习射箭 。列子自信的问:“老先生,你觉得我的技艺怎么样?”老人摇了摇头:“年青人,你跟我来!”于是列子跟着老人来到山上 。再看老者,脚步后退到悬崖边上,一只脚踏在石头上,另一只脚已悬空了二分之一,然后纹丝不动地站住 。对列子说:“年轻人,上前来!”


推荐阅读